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格力造車:2000億的勝負手

2016年11月03日 10:55:13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想要造車,對於空調巨頭格力來説,怕是並不容易。繼格力募集96.9億元配套資金等1515項議案遭中小股東否決,引發業界對格力造車的質疑後,近日網上流傳的一份格力股東大會文字內容,則讓格力造車種種細節曝光。其中包括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想要進軍電動汽車的決心和原因,也透露出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造車早有謀劃

  早在今年3月,格力公告宣佈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産事項,標的為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隆”),格力跨界造車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格力想要進軍電動汽車甚至收購銀隆其實並非突然之舉。在股東上會上,當股東問及董明珠是否在2015年就有過佈局新能源汽車心思時,董明珠並未直接否認,而是表示,“家電行業的發展到了一定的時候需要一定相關技術的儲備。未來是智慧時代,家電行業最不可缺少的是儲能設備”。變相暗示了一直在尋求家電産品能源解決方案。

  産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格力此前或許沒有關注新能源汽車,但對於電池儲能方面肯定早有研究,因為早在2013年格力就曾推出號稱“不用電費的中央空調”,其原理就是通過太陽能發電儲存,然後供應空調運轉,這其中就涉及電池儲電。董明珠還進一步表示,比亞迪曾經與格力有過合作接觸,但格力沒有同意,原因是格力更願意看到背後的技術支撐。

  進軍2000億

  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直言,收購銀隆是看中了技術而不是汽車。但其背後,也有董明珠2000億夢想的影子。

  2012年格力首次營收超千億元,躋身家電千億俱樂部時,董明珠便提出五年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這一規劃在2013年和2014年也得到很好的推進,年營收分別為1200億元和1400億元,符合每年增長200億元的預期。但到2015年,增長計劃卻被打亂,格力財報顯示,2015年營收為977.5億元,重回三年前。

  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也承認空調市場增長空間不足。“人各有所愛,各有選擇,有人選親情關係,各種原因導致不會買格力的品牌,但是格力已經憑它的技術、誠信,在空調領域做到超過40%的份額,再有增長空間也不大了,神仙也沒辦法,必須要擴張。”

  格力近年來其實也在推行多元化,先後涉足冰箱、空氣凈化器、凈水器、電飯煲、加濕器、手機等眾多家電品類。但在這些産品中,除了手機,用的都是其他品牌,冰箱用晶弘,小家電用大松。但從2015年財報來看,格力家電製造業務總營收為879.3億元,其中空調就高達837.2億元,生活家電和其他品類分別為15.2億元和26.9億元。顯然,格力想要實現年營收2000億元目標,靠擴展其他家電品類短期內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新能源電池和汽車成為董明珠的新目標。

  格力汽車很難

  儘管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直接回復股東,“收購完了,明年就可以讓你看到車”。但格力汽車想要登陸市場並贏得市場恐怕並不容易。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於電池,而汽車電池也分不同的類型,其中銀隆主要的技術優勢在於鈦酸鋰電池,但目前這個電池並非市場主流,目前市場佔比高達90%的電池採用的原材料是磷酸鐵鋰。同時,鈦酸鋰電池存在續航時間不足的問題。

  珠海銀隆集團董事長魏銀倉還坦誠,目前鈦酸鋰電池産能很少,成本沒有降下來。需要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才能夠實現成本降低。魏銀倉表示,“新能源車去年國務院有六個文件,制定了以純電動為主的策略,汽車生産涉及到國家的政策,涉及到生産資質的問題”。

  不過,當下格力首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完成對銀隆的收購。針對募集配套資金議案遭到否決,對格力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影響,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格力電器市場部部長陳自立,其回復,“目前正在研究,待定”。但最終結果可能很快會揭曉。深交所于10月31日向格力下發關注函,要求格力電器于11月4日前對相關議案整體上是否認定為通過進行明確説明。北京商報記者 陳維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