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上影股份加碼影院建設 電影《神奇》票款兩年收回

2016年08月02日 08:09:4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上影股份”)將於2016年8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9,350萬股,佔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25.03%。本次IPO計劃募資9.08億元,主要用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資訊系統與網路平臺建設、補充公司流動資金。股票代碼為600977,保薦人為中金公司。

  據華夏時報報道,上影股份將募集資金的八成以上用於影院的投資建設,顯然是要繼續押寶影院,不過,影院投資的環境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全國銀幕數量為1.82萬塊,同比增長了38.7%,但是,票房增長只有30.18%,也就是説,銀幕數量的增長明顯超過了票房增長,單銀幕的産量在下降。

  據中國網報道,上影集團持股比例高達95.52%,對上影股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在上影股份10名董監高成員中,7名高管在控股股東上影集團或上影集團控制的企業任職。七成高管出自控股股東以及關聯企業,讓市場人士不得不對其獨立性産生疑問。

  此外,據招股書顯示,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上影股份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9%、39.09%和37.45%,逐年下降。應收賬款分別為10,332.34萬元、10,305.96萬元和17,650.58萬元,逐年升高。

  中國經濟網記者就上述問題向上影股份董事會辦公室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背靠上影集團 募資八成用於影院建設

  據新京報報道,上影股份背靠上海電影集團,憑藉國有背景,其曾被稱之為電影圈的“中石油”。

  上影集團的上市步伐始於2012年。當年7月,上影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擁有的上影集團和精文投資分別持股95.52%和4.48%。當時業界傳言稱,上影將成為“中國電影國有第一股”。

  上影集團脫胎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後者曾是中國三大電影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上影集團旗下已擁有故事片、譯製片、紀錄片、美術片、電視劇等多個片種的製片體系,産業鏈涉及電影製作、發行、院線、技術、拍攝基地、市場行銷、媒體傳播等多個環節,集團還有酒店、房地産等其他産業。

  2013年底,上影全資擁有的聯合院線,加盟影院共228家,票房收入在全國城市院線排名第二,全年票房18.8億元。發行方面,上影是全國最早從事市場化電影發行業務的公司,是累計發行影片數量最多的公司之一,2013年度參與發行的影片票房收入達10.96億元。

  在這一背景下,上影集團被稱作中國電影行業的“巨無霸”、“電影圈的中石油”。

  上影股份的上市只是上影集團整體上市的第一步。由於盈利不穩定,集團最核心的電影製作資産——上海電影製片廠,並未納入上市版圖。

  招股書顯示,上影股份的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具體包括電影發行和版權銷售、院線經營以及影院投資、開發和經營業務,其中電影發行及院線經營的收入屬於電影發行收入,影院經營業務的收入屬於電影放映收入。

  上影股份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9,350萬股,募集資金9.08億元,主要用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資訊系統與網路平臺建設、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其中8成募集資金用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

  與關聯公司存在多項持續性關聯交易

  證監會在《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文件反饋意見》(以下稱“反饋意見”)中曾對上影股份提出如下詢問:

  據招股説明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與上影集團及其控制下的關聯公司存在多項持續性的關聯交易,具體如下:(1)發行人向上海龍之夢影城等關聯公司收入電影分賬收入;(2)發行人向上影集團、上影廠等關聯方提供發行代理服務並收取代理費;(3)發行人向上海電影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上影物業等關聯方租賃房産用於辦公或影院經營;(4)發行人與上影集團、上影廠下屬東方電影頻道及上海電影音像出版社就部分影片的電視播放權簽署了許可使用合同,收取版權收入。

  請保薦機構和發行人律師核查説明:(1)通過與無關聯第三方比較,説明發行人向關聯公司收取電影分賬收入、提供發行代理服務、租賃相關房産以及基於電視播放權收取版權費的定價公允性,並説明相關租賃房産的用途,未投入發行人的原因,是否對發行人的資産完整性産生不利影響;(2)請保薦機構和發行人律師就上述情況是否對控股股東形成重大依賴,是否對發行人獨立性及資産完整性産生不利影響出具核查意見。

  據招股説明書披露,發行人部分員工未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請核查説明發行人各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繳納人數及繳納比例,未繳納各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人數,及其佔發行人全體員工人數的比例,未繳納原因;請保薦機構、發行人律師就上述情況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發表核查意見,並請保薦機構對發行人是否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和公積金以及如足額繳納對經營業績的影響進行分析説明。

  2015年12月30日,證監會主機板發行審核委員會第217次發審委會議召開,據《主機板發審委2015年第217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發行監管部對上影股份曾進行如下問詢:

  請發行人代表説明電影《神奇》包場銷售的情況並進一步説明包場形式是否為其銷售電影票的重要方式,其他電影票的銷售是否存在類似情形,以及電影《神奇》所涉及團體購票的票款直至2015年7月28日才全部收回的原因。請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説明有關發行人虛增場票房收入、虛增當年凈利舉報事項的核查過程、結論和依據。

  據公開資料顯示,電影《神奇》上映時間為2013年9月30日。

  募資押寶影院或非坦途

  據華夏時報報道,上影因為早年的影院投資建設而成功突圍,上市後,上影會將所募集資金的八成以上用於影院的投資建設,顯然是要繼續押寶影院,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影院投資的環境已經今非昔比。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2013年,全國銀幕數量為1.82萬塊,同比增長了38.7%,但是,票房增長只有30.18%,也就是説,銀幕數量的增長明顯超過了票房增長,單銀幕的産量在下降。華誼兄弟也曾經斥資投資影院,但很快發現,投資回報期長,競爭過於激烈,僅僅一年之後,就停止了投資,華誼董事長王中軍也公開吐槽如今的影院投資環境太差。

  不過上影卻依然看好這個領域,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電影消費市場的增長空間仍然很大,2012年,美國平均每人每年觀看影片4次,而中國只有0.65次,銀幕密度也未飽和,2012年,中國每一百萬人擁有銀幕數是18.43塊,而美國是127.05塊。

  而且,鄭平表示,“上影以往以加盟影院為主,自營的不多,這導致營收拓展受制于票房,像廣告、賣品等其他的營收渠道就不容易做。所以加強自建也是有道理的。”

  “影院是個重資産業務,新影院前期要引來大批人流會非常困難,所以往往要經歷一段比較長的虧損期,這會嚴重拖累財報。輕資産的影視公司要涉足這個領域比較困難。” 前述券商研究員表示,影院的市場空間確實還是在的,所以上影要先募資,到三四線城市去佔位置。只是這種投資的問題在於,前期利潤低,可能要培養個三五年。

  七成高管任職于控股股東 獨立性遭質疑

  據中國網報道,招股書顯示,上影股份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電影院線及電影院投資與資産管理,此次啟動IPO的上影股份是不折不扣的國有企業,僅有的兩名股東上影集團、精文投資分別持股95.52%和4.48%,而且二者均為上海市國資委的全資子公司。

  正是由於其股東均為國有企業,而且控股股東上影集團持股比例高達95.52%,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記者發現,在上影股份10名董監高成員中,7名高管在控股股東上影集團或上影集團控制的企業任職。

  現任上影股份董事長任仲倫,任控股股東上影集團、上影廠、上海電影技術廠有限公司等多個單位董事長;董事吳孝明任職上影集團副總裁;董事湯新華任職上影集團辦公室主任;

  董事葛疏敏任職于上影集團控制的永樂股份董事、總經理;董秘張暉任職于上影集團控制的永樂股份董事;監事會主席程堅軍上影集團控制的永樂股份監事長;監事胡軍為上影集團審計稽查部主任、永樂股份監事。

  七成高管出自控股股東以及關聯企業,讓市場人士不得不對其獨立性産生疑問。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上影股份建立了一系列規則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但持有超過95%股權的上影集團仍有可能會通過行使表決權對發展戰略、資本支出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項施加壓力,存在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風險。

  毛利率逐年下降 應收賬款逐年增高

  據招股書顯示,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上影股份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9%、39.09%和37.45%。2013年、2014年,上影股份綜合毛利率較上年分別下降1.40、1.64個百分點,主要來自於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的持續下降。報告期內,電影放映毛利率逐年下降,分別為27.29%、22.92%和18.96%。

  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指出:據招股説明書披露,發行人放映業務毛利率逐年下降;發行業務包含了電影發行、院線發行業務;2013年以來,發行人統一代理所屬各影院的廣告業務,毛利貢獻率提高12個百分點,請在招股説明書“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章節補充分析和披露:(1)報告期電影發行、院線發行業務收入、毛利率變動情況;(2)2013年票房收入提高14%情況下,發行業務收入下降9%的原因;(3)影片發行、院線發行、影院放映主要環節收入佔票房比例和變化情況;(4)發行人控股影院租金大致範圍和報告期變動情況;(5)發行人主要廣告合作協議期限,廣告業務成本結構分析,以及2013年統一代理所屬各影院廣告業務經營模式改變對收入、成本因素的影響情況。

  據招股書顯示,2012年度、2013年度和2014年度,應收賬款分別為10,332.34萬元、10,305.96萬元和17,650.58萬元。

  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指出:招股説明書顯示,報告期各期末發行人應收款餘額逐年提高,且1-2年應收賬款規模逐年增長。請在招股説明書“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章節補充分析和披露:(1)報告期各期末應收賬款前五大債務人和應收款餘額、變動情況;(2)各期新增應收賬款對應客戶、主要內容,1-2年期應收賬款主要債務人情況;(3)報告期應收賬款核銷金額、壞賬準備計提金額、轉回金額變動情況;(4)按賬齡確認的壞賬準備和計提比例。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