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中小學12年是否讀太久?專家:學制與其縮短不如貫通

2016年07月15日 16:27:16  來源:財新網
字號:    

  究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應該要讀多久才夠?中國孩子花12年上完中小學,真的太長了嗎?有學者認為,學制的長短不是問題,如何適當地劃分階段、貫通隔閡和規畫教學內容,才是改善教育品質的關

  究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應該要讀多久才夠?中國孩子花12年上完中小學,真的太長了嗎?

  現有的學制從何而來,又可以如何改革?學制的長度和教學的內容,究竟會如何互相影響、又應以何者為重?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了一場專題研討會,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在會上,有專家表示,中小學12年學制有其歷史淵源和科學性。學制的長短不是問題,如何適當地劃分階段、打通隔閡和規畫教學內容,才是改善教育品質的關鍵

  中國基礎教育“6-3-3”分段的十二年學制,大致建立於1922年。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當時提出實行“十二年學制”時,經過了多次討論和打磨,政府管理部門基本沒有干預,都是由教育家群體來判斷及決定的。

  在此之前,早在1915年,就有人對過往的學制提出批評和反對意見;到1917年,幾乎大多數省份都提出要更改學制。到1918年時,出現了不少專題調查。包括著名的知識分子蔡元培、陶行知、胡適和北京高師校長陳寶泉等人,都曾到各省對新學制的設計調整,進行過很多調查,“做了很紮實的工作”。而當時,教育家群體的主流意見是實行十二年學制。

  20世紀60年代,中國中小學的學制,又迎來一波劇烈的變動。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介紹,在1960年代初,當時的主政者和政策制定者,包括毛澤東、劉少奇、陸定一、康生等人,都對中小學學制問題發表了看法,此後又成立了中央學制改革領導小組,開展了多種多樣學制改革的實驗,試點九年一貫制、十年一貫制、五四學制等多種學制。

  其重要背景,是毛澤東提出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要求,並認為十二年的學制時間太長,“學生關在學校、脫離社會實踐”的時間太久了。

  受此影響,在“文革”中,中國大幅度縮短學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表示,“文革”期間恢複學習以後,一開始時很多地方都是“4-4”學制──即中學不分初中高中,小學和中學一共讀8年;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實行了“5-2-2”學制──即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學3年。楊東平表示,這個制度一直實行到約1978年,“文革”結束之後。

  此後,中國中小學又恢復了12年學制。顧明遠説,“文革”結束後,大多數地方都還是五年制小學;改成六年制是北京市“帶頭”,在領導層的要求下首先改的。

  到了1980年代,政府也曾有過縮短學制的強烈動機。楊東平説,那時的口號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因此回顧1960年代、1980年代的兩次學制改革衝動,動機都不是為了教育本身。

  目前,雖然“6─3─3”學制基本為大多數地方採用,但在一些地方還有例外。楊東平舉例稱,例如上海還是五四學制——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是90年代以後實行的。當時施行的原因是因為小學的學額不夠,而初中學額還有富餘,“進行嘗試後覺得還不錯,就延續下來了”。

  當前,又有許多主張縮短學制的聲音浮現。其中,不少意見認為,中國中小學的現行教育內容,完全可以用10年、11年的時間就教完;還有意見提出,現行的12年學制,是因為高三整整一年、初三有大半年都要用於備考,才需要這麼長的學制。此外,還有意見提出,縮短學制可以減輕學生負擔。

  但楊東平、儲朝暉等人都認為,如果“應試教育”體制不改,學生花大量時間備考、“浪費青春”的癥結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儲朝暉認為,學習負擔跟學制沒有關係。學習負擔主要由教學、管理、評價方式來決定的。如果教學能使學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習的主人”,那麼學習負擔就不會太重。

  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表示,與先進國家的中小學課程相比,中國教材內容的可選擇性相對狹窄,學習內容的探究性、現代性、數字化等維度,都和英、美等國家差距頗大。唐盛昌將中國和美國、英國的高中理化生等學科課本相對比,發現重復的內容可能只有30%,甚至15%。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楊明全表示,學制的産生是綜合産物。現在對學制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時間長短的問題上,但其實學制是非常複雜的概念。學制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年限問題,還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以及腦科學發展等等,是綜合的産物。

  他以自己在美國訪學期間的經歷解釋,美國的教育認為,“孩子在低齡時期的教育需要慢下來”;在美國,低齡學童的老師認為孩子們的童年很寶貴,要讓他們過一個完整的童年。因此,美國小學的課程課標,主要只有基本的科目。此外,還會開設田野調查課程、遊園課程等等,以多樣性的豐富內容,充實孩子們的童年。

  楊明全認為,“6-3-3”學制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從19世紀末以來,這一學制逐漸興起。

  1960年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四個階段”的劃分,也基本上和“6-3-3”學制相對應。

  皮亞傑認為,6~7歲到11~12歲,是兒童的“具體運算階段”,此時的認知發展,必須借助具體事物的形式來進行;到15歲之後,才會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此時的學童才能更好地進行邏輯推理。

  楊明全表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全世界199個樣本國家中,各國的基礎教育年限從10年到14年不等。其中,採取10年學制的只有10個國家,僅佔5%;實行12年學制和13年學制的國家,約佔77%。不過即便如此,各國的學制分段仍有較大差異,反映了各國教育不同的歷史演進傳統。

  在上述研討會中,許多專家認為,與其提倡縮短學制,不如提倡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階段之間的貫通。

  例如顧明遠就表示,現在以不少小學生的能力,5年內就可以完成6年的學習內容;如果能推動 “九年一貫制”,不論是“同校一貫”或者“異校一貫”,都可以及時為有能力的小學生調整教材。

  楊明全也認為,若採取“一貫制”後,則“小升初”“初升高”這些環節可以被取消,讓學生投入更多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學進入初中階段時,還可以仿傚美國的做法,如對學生的各學科表現評價,採取發展性的水準指標,而非選拔性的成績指標。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表示,從教育的理想狀態看,最好的模式是12年一貫制。她説,教育是連貫的過程,但現有的分割狀態,使得一些學習內容在不同階段反覆出現,引起學生厭倦。她希望“能減少一個分段是一個”。而在她所在的北京市海澱區,“九年一貫制”已經是目前重點探索的模式。吳穎惠説,現在在北京市海澱區,“在新社區建的學校,完全按照一貫制建,不允許再建單獨的小學和初中了”。

  唐盛昌則主張,學制的階段劃分應該多元化,開放“多重學制並存”。例如在美國, “5-4-3”、“6-3-3”,“4-4-4”等學制都並列存在。

  而唐盛昌較為推崇美國目前流行的“4-4-4”學制。他認為,高中階段念四年有很大的優點。一方面是因為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主要是初三和高一這兩年;然而,現有的學制將其割裂了。如果能夠貫通,將有利於德育和人格發展的輔導。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四年制高中的課程內容會廣闊得多。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