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歷時多日、貫穿整個春節前後的“交戰”過後,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健康與藥房雙方之間的爭端,暫時“停火”了。
經過聯合鬥爭,以“養天和”為代表的19家連鎖藥房,得到了藥品監管碼被中止的消息。而阿里健康則在做出“退步”之後表示,將就來自藥房方面的“莫須有”攻擊保留法律追責的權利。
除了認為被傷害到“名譽”,伴隨著“藥品監管碼”的叫停,阿里健康的已知經濟損失已達約1億元人民幣。
此外,阿里健康公告稱,若國家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藥品監管碼,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可能對公司的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阿里健康“交權”,藥店“不依不饒”
“我們僅僅是一個技術方,卻莫名其妙地躺槍了。”3月3日,阿里健康公關負責人張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于最近轟動輿論的“藥品監管碼”風波,公司已經不願回應太多,目前已經在進行移交工作。
這場“藥品監管碼風波”,起于1月25日。就在各個行業企業忙于召開年會、準備歡度春節的時候,來自湖南的“養天和大藥房”給醫藥界投下一顆重磅炸彈: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下簡稱“養天和”)將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行政違法”告上法庭,理由則是CFDA強制推行由阿里健康運維的“藥品電子監管碼”。
簡單來講,“藥品電子監管碼”是一種利用互聯網技術,在藥品包裝上打上的“身份”識別碼,被“打碼”的藥品在流通中的任何環節都能被監管係統實時監控。
理論上,這一監管碼可以有效防止藥品流通過程中的“串貨”、假藥隱患。不過對于藥房而言,這一辦法的實施將增大他們的成本投入。
2008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開始在全國推行藥品電子監管追溯的做法。這一時期,電子監管碼只針對部分藥品,受CFDA委托,原中信集團旗下中信21世紀作為第三方承擔相關係統的技術運維。
2014年1月,阿里巴巴入股在香港上市的中信21世紀。當年10月,中信21世紀正式更名“阿里健康”,阿里健康即成為藥品電子監管碼的運維方;2015年12月,CFDA發文要求藥品經營企業將所有藥品納入“電子監管碼”,否則企業將受處罰。
養天和狀告CFDA的“大膽”舉動,鼓勵了其他同行。多家藥企緊隨其後,先後發聲抗議CFDA強推監管碼,並指控阿里健康存在不正當競爭。
2月20日,CFDA宣布暫停執行電子監管碼的相關規定。2月24日,阿里健康也發布公告宣布“交權”,公告表示,CFDA和阿里健康已成立聯合工作組,將制定係統全面移交的具體內容,包括移交的先後工作時間表以及期間的運維業務模式等。
面對CFDA和阿里健康的“妥協”,大小連鎖藥店們並不滿足,繼續“追打”阿里健康:包括上市公司一心堂、老百姓大藥房等19家連鎖藥店聯合聲明,要求“全面取消藥品電子監管碼,完善藥品追溯係統”,除此之外更要求阿里“徹底出局”。
近日,一心堂和老百姓大藥房均拒絕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要求。其中,老百姓大藥房稱,不願就此事再接受採訪。
“阿里健康從來沒有出賣過數據獲利”
之所以對阿里如此“不依不饒”,從十幾家連鎖藥店給出的理由看,是因為“阿里健康介入到藥品信息監管當中,既關係到國家數據安全,又造成不公平競爭,同時涉嫌綁架公權利用數據牟利。”
一位醫藥行業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說,阿里自身旗下擁有藥品零售業務,與各大連鎖藥房構成了一定的競爭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健康手中掌握著藥品監管碼的運維權,等于掌握了藥品流通的重要數據。”
“我們就是為了避嫌,願意把這個平臺交出來。”3月3日,阿里健康公關負責人張蕾對新京報記者說,公司已經準備好了向CFDA移交平臺,也接受相應的損失。
“自阿里巴巴入股中信21世紀以來,阿里健康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投入人力物力對原有的藥品電子監管網進行技術架構改造,前後投入資金近億元。”張蕾說。
2015年半年報顯示,阿里健康期間營業收入為2137萬港元,其中絕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藥品監管碼業務。監管碼業務上交後,等于阿里健康的主業陷入停滯。
“可能對公司收入、業務和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阿里健康在公告中稱。
阿里健康在公告中稱,阿里健康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阿里健康不急于一時盈利,正在積極開展網絡醫院和家庭醫生等業務才是未來的盈利點。
雖然已表態移交藥品監管碼,但阿里健康在2月24日的聲明中也表示,“不會放棄參與醫藥改革的初心和堅持”,“會堅持給假藥‘找麻煩’”。至于接下來,已經“交權”的阿里健康將如何繼續給假藥“找麻煩”,阿里健康並沒有給出具體的解答。
阿里健康發布聲明稱,來自多家藥店的指控屬于“莫須有的攻擊”,並將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3日,張蕾表示,不排除通過訴訟“要求相關人員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阿里健康在承擔藥品監管係統運維工作後,從來沒有通過出賣數據獲利。”張蕾稱,來自藥店們的說法是無端指責和“潑臟水”,“阿里大家也應該知道,對于新投資的公司或者項目,我們不會急于拿它來賺錢,立足點更多是在長遠的戰略方面。”
在北京醫療行業人士耿平(化名)看來,多家連鎖藥店對阿里健康“賣數據”“不公平競爭”的指責,或揭示出傳統零售藥店對互聯網巨頭逐漸滲透醫藥領域的憂慮。
耿平說,因為工作關係,自己與一些實體藥店的管理層打過交道,“能感受到業內面對互聯網衝擊的緊迫感”。
“藥品電子監管原本是一件有益的事。因為之前確實存在假藥、社保套現、違規藥品回收、串貨等現象,電子監管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但也相應地增加藥店的設備投入等成本,並且損害到一些利益。”耿平說。
巨頭交戰,殃及“池魚”
藥品監管碼被暫停之後,“吃虧”的不僅是阿里健康一家。
3月2日,深圳成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區域負責人何敏(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從總局發出關于暫停藥品監管碼的通知之後,公司的相關業務就難以接到訂單了。
資料顯示,深圳成為是一家生產移動手持終端、電子條碼掃描器等設備的制造商,提供包括“藥品電子監管”在內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影響肯定會有的,這個沒辦法,我們現在就是在等總局下一步的進展,以根據政策來調整我們的業務方向。”何敏說,好在藥品監管碼業務佔到公司總體收入比重的8%左右,不至于損失過大。
同樣作為藥品監管碼下遊的印刷廠也遭遇這一困境。早在8年前,CFDA推行監管碼後,北京海匯印務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批監管碼標簽指定印刷廠,公司也因此接到為數可觀的印刷訂單。目前,CFDA的一紙新通知改變了這一局面。
北京海匯一位郭姓負責人稱,監管碼標簽業務現在進入了擱淺階段,“本來監管碼就是政策強制的,作為企業自身來說積極性一直不算高,這次總局通知說暫停,一些客戶就馬上跟我們中止合作了。”
截至3月4日,“藥品監管碼”事件在政策層面處于停擺階段,而行業圈內對于該事件的爭論仍在持續,爭議的焦點多集中在阿里和藥房雙方各自扮演的角色上。
“是企業對不公平競爭的一場抵抗,還是既得利益方對闖入者的驅逐?”耿平表示,“現在還不好下結論,業內持各種看法的都有。”
前述北京海匯負責人認為,鑒于藥品的監管追溯本身有其必要性,不排除監管碼等類似方式最終依然保留,因此此次中止對自己印刷廠的影響可能只是暫時的,“但未來藥品追溯係統由誰來運維不好說。”“從技術實力來講,阿里健康做這件事沒有問題;但是阿里的身份比較尷尬,阿里健康算不上完全獨立的第三方。”該負責人說。
□新京報記者 張泉薇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