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郭威
老工業基地是否順利振興,不僅關係到東北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且事關整個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當前為了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程中,要將其置於新常態的大視野下,借力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中央做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已經走過了十四個年頭,但其面臨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而且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東北地區發展進入新舊問題相互交織的新時期。本文從産業結構、市場結構、創新結構以及制度結構四個方面論述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1.産業結構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建立起來最早的工業基地,從産業結構來看,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重化工業所佔比例較高。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東北地區産業結構難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一方面體現在傳統産業産品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新興産業發展不足。因此,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需要對傳統産業進行優化升級,使其産品更具競爭力,同時還需要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在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2.市場結構
從東北地區市場主體結構來看,國有企業活力不夠,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狹小,導致東北地區整體市場發展水準較低。企業與市場是魚與水的關係,要想使魚具有生機活力,必須要改善水質環境。一直以來,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在市場主體中佔據重要位置,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再加上東北地區對民營企業重視程度相對不夠,導致東北地區民企企業發展不夠充分。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只有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參與市場競爭,從而進一步優化企業經營環境,完善市場結構。
3.創新結構
“創新發展”位於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可見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和核心位置。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對於一個地區來説,創新發展都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和長期保證,東北地區尤其應該注意創新驅動力的培育,具體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從內部來講,人才是創新的基礎和主體,創新水準歸根到底是人才水準。由於體制機制落後和企業效益下滑,老工業基地大量的科研人員與專業技工紛紛流失,導致創新能力急劇下降,企業進一步經營困難,陷入持續的惡性迴圈。因此,需要制定人才回流和挽留的相關政策,儘快調整人才結構;從外部來講,積極把握和對接俄羅斯經濟重心轉向遠東地區的發展機遇,必要時可申請成立中俄自由貿易區,形成局部帶動區域整體的全方位創新體系,同時加強與東北亞地區以及發達地區的人才、資金、貿易等各方面往來,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通過內外協同共同改善東北地區的創新結構。
4.制度結構
不管是對於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市場活力的激發,還是對創新發展的推動,歸根到底,都需要完善的制度基礎予以保障。東北地區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非凡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思想不夠開放,體制機制僵化等問題,思想和意識決定行為和實踐,保守的思想和僵化的體制是阻礙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沉重枷鎖。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刀闊斧推動改革,徹底拋棄落後的思想觀念,進一步推動制度完善。
(作者係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産業經濟學教研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