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19城市群規劃年內完成 專家稱應避免貪大注意環保

2017年01月05日 08:44:5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作為我國未來發展主體區、經濟發展主力的城市群19大分支規劃2017年將全部完成。其中,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五個跨省級城市群的規劃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滇中、天山北坡以及山東半島等五個省內城市群的規劃將由地方編制。

  有業內人士透露,城市群將成為未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形態,我國生産力佈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將圍繞城市群進行。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表示,城市群是發達國家主體的形態,是減少空間隔閡、提升效率、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佈局或是:城市群聚集我國約70%左右的城市人口,剩餘人口與地區將採取點狀發展模式,形成積聚的空間佈局形態。

  據悉,國務院日前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便明確提出,中原城市群要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具體涉及河南省內18個轄市,以及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城市群已經成為今天和今後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表現為單個城市的競爭,而是越來越表現為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團的競爭。

  方創琳認為,在城市群空間範圍內,將突破行政區劃體制束縛,逐步實現城市群區域性産業發展佈局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方創琳指出,我國城市群將向緊湊集約型城市群發展模式發展。“此前我國城市群因粗放式的發展,存在較為嚴重的‘簡單均衡’或‘一城獨大’現象,這導致産出效率低下。例如京津冀區域北京一城獨大,區域經濟優勢難以突出,北京內部産能效率也難以提高。”他説。

  有報告顯示,北京市的面積與日本東京大都市區、紐約大都市區基本相同,但總産出只相當於東京的14%,紐約的18%,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不及東京的50%,每平方公里的産出不到東京的八分之一。

  方創琳還指出,城市群應避免不斷“擴容”貪大。在中國城市群形成發育帶有強烈的政府主導色彩的背景下,不少城市群空間範圍的構成變成了各省城市的“拼盤” 和“照顧”對象,尚未建就先擴容,結果脫離了城市群發育的最基本標準,失去了城市群本應發揮的高密度集聚和高效率成長效應。

  當前城市群正成為近年投資發展的重點區域。以交通建設為例,國新辦近日發表《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建設城市群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節點城市間1至2小時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與周邊重要城鎮間1小時通勤都市圈。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幹網路。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到2020年,基本建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中原、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際鐵路網。

  此外,有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城市群總面積佔全國的25%,卻集中了全國62%的總人口、80%的經濟總量、70%的固定資産投資、7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92%的行動電話用戶、98%的外資和48%的糧食。

  方創琳表示,城市群的選擇應避免行政性的劃分,應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此外,還需注意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中國城市群雖然集中了全國四分之三以上的經濟總量與經濟産出,但也集中了全國四分之三以上的污染産出,大面積蔓延的霧霾污染覆蓋了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所有城市群,這充分反映出城市群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方創琳建議,針對成為經濟共同體、資訊共同體、金融共同體、市場共同體、環保共同體等共同體的城市群,應組建國家級城市群協調發展管理委員會,突出抓好事關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城市群總體規劃與管治工作,實現城市群利益共用機制,推進城市群形成平等互利互律互動的治理結構和協調新機制,建立城市群橫向利益分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記者 梁倩)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