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中美貿易百日談判倒計時 汽車關稅對等分歧再掀波瀾

2017年07月06日 08:33:45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中美貿易百日談判收尾倒計時 汽車關稅“對等”分歧將再掀波瀾

  半夏已至,4月中美首腦共同敲定的“百日計劃”也開始進入倒計時。

  近一個月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團隊放出“將對海外鋼鐵和鋁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風聲(即232調查),在二十國集團(G20)漢堡峰會這個註定狹路相逢的場合,難保不引發風波。

  接近雙方談判的核心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美國談判團隊一直試圖將多邊問題單邊化。舉例來説,過去數月美國團隊一直期待中國能夠單方面降低對自美國進口的整車關稅。“各國關稅是多邊承諾,對所有國家同時適用,要減大家一起談、一起減(即多邊減讓談判),所以汽車關稅不可能只在中美兩國之間進行。”

  然而,汽車關稅只是一個突破口,美國談判代表希望他們所有開放程度比中國高的産業,都能夠突破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已有條例,達到對等。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政府學院教授馬克·羅澤爾(MarkRozell)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目前特朗普政府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清晰的政策優先目標和方向。美國的傳統盟友們也不再指望美國能夠扮演一個強有力的支撐角色,轉而尋求自身利益。

  只為賣車?

  希望中國單方面對美國降低汽車關稅,這在國際貿易圈內人看來,幾乎陷入了一個邏輯上的死迴圈。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降稅承諾已在2010年全部履行,進口汽車關稅在2006年便已達到了世貿組織規定的最終約束稅率,其中載人的機動車輛最終約束稅率為25%,機動車輛零件、附件最終約束稅率僅為10%。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院長屠新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除了最惠國稅率以外,一般單方面降低關稅會出現在兩國達成的雙邊自貿協定(FTA)中。

  而另一位多年參與中美談判的資深觀察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美國要求中國降稅只有三條道路,要麼與中國談判雙邊自貿協定,要麼推動達成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FTAAP),要麼推動結束多哈回合談判。“現在看來美國對三條路都不感興趣,要解決逆差問題,只有靠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了。”

  這種談判策略背後的驅動力也十分簡單,因為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而這並非沒有先兆。特朗普今年3月發表講話,給美國的汽車公司們打了一劑強心針。他表示,所有會阻礙美國汽車業發展的條例都將會被撤除。

  “作為普通公民,我很悲哀地看著外國汽車大批地傾銷到我們的商店,而這些國家卻不進口我們的車。我們接納了它們,沒有關稅。”特朗普在講話中表示,“它們卻不接納我們造的車。不會再這樣了。”

  根據今年3月份白宮團隊透露出的資訊,特朗普的邏輯是,美國企業若向中國市場出口汽車,就必須向中國繳納25%的關稅,因此導致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約2750萬輛的新車銷量中有96%都在中國境內生産。並且,通用汽車等美國車商要想在中國建廠,就必須與中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相比之下,美國只對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並且外國企業可以在美國設立獨資企業。

  不過,前述核心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中國在WTO框架下的汽車約束稅率是25%,美國是2.5%,這是在多邊框架下,根據兩國汽車發展水準以及其他開放平衡談判的結果,“現在他説不對等,不是要改(國際規則)嗎?”

  汽車進口關稅只是一個引爆點,“現在,凡是對於開放度比我們高的領域,他們都説不對等;不管當年怎麼談、怎麼定,現在都要一一對等,這就不是中美兩個國家的事情了。”該人士説,“他們自己有壓力,因為競選時説了大話。”

  繼《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穫》在5月下旬發佈,中國商務部緊接著發佈了《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接近《報告》的一名核心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份中方發出的報告類似白皮書,正是為了讓談判雙方正確看待雙邊合作。主要目的是揭示互利共贏的本質,誰都沒有吃虧,“公平要講規則,對等要看國情。”

  《報告》直面了中美雙方關注的問題,並觸及“規則”和“國情”。其中“中美經貿關係的時代背景”部分,花了大篇幅提及“中美經貿關係的法律保障是世貿組織規則和多雙邊協定”和“中美兩國國情不同”。

  規則部分,《報告》指出,中美經貿關係的法律保障是WTO規則和多雙邊協定。WTO規則為中美經貿關係發展提供了穩定和強勁的制度保障。中美經貿關係是WTO規則框架內的雙邊關係。G20、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機制內各方達成的共識和作出的承諾應認真履行。中美在戰略與經濟對話、商貿聯委會等高層經貿對話中所作的承諾雙方也應共同遵循。

  中國並不孤單

  對於特朗普的談判策略,各界看法不一,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認為是“下一盤大棋”者有之,認為就是出於兌現選舉壓力者更有之。

  第一財經記者接觸到的大多數美國商界及學者,則對特朗普的做法更加不以為然。

  馬克·羅澤爾便非常直率地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美國的盟友缺乏對特朗普政府代表的美國領導力的信任。有些國家被特朗普指責為沒有對聯盟做貢獻。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言論”傳達出美國正在轉向解決國內問題,而對國際問題缺乏興趣,這讓那些曾希望美國能夠有領導力和支援能力的國家深感憂慮。

  “這些競選言論都是説給國內聽的,卻忽略了國際現實。”馬克·羅澤爾説,“特朗普簡單地通過指責外國競爭將貿易問題複雜化了。但確實回應了很多投票人的想法。”

  今年4月,美國南部弗吉尼亞州的貿易商凱斯(KeithKibiloski)在廣交會掃貨期間對第一財經記者説,什麼也不會發生,這一切都只是作秀。這麼多天過去了,特朗普除了每天不斷發言併發推特,什麼也沒做。“要修美墨邊境長城,修了嗎?否決奧巴馬醫改法案,否決了嗎?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改變,但是比100天要久得多。”

  以汽車行業為例,如果打開世界地圖,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型汽車品牌,一直在努力尋找製造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在當地建廠,産品部分在當地銷售,剩下的相當比例返銷回美國本土。與中國依然缺少強有力的自主品牌汽車不同,日本、韓國都在上個世紀發展出了極具性價比、能夠在美國打開市場的汽車品牌。

  可想而知,在G20會場上,日本和韓國面對的談判壓力,至少不會比中國更小。

  前述核心人士也表示:“他們(墨西哥、韓國、日本)的壓力更大。”

  今年1月開始,特朗普頻頻放話,凡是試圖在美國之外建廠並將所製造汽車返銷美國的車企都將面臨重稅。1月23日,特朗普就曾圍繞汽車貿易點名批判日本“不公平”。

  當地時間6月30日,特朗普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在白宮召開聯合新聞發佈會,特朗普表示:“韓國公司能在美國銷售汽車。美國的車企應當在互利的基礎上享有同樣權利,我確信我們將能夠做到。”此前特朗普與文在寅討論了前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簽署的美韓自貿協定。特朗普嘲笑該協議對美國工人來説是個糟糕的協議。

  追溯既往,在大選期間,特朗普曾對一些汽車行業的領導人心存芥蒂,最為突出的就是其對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馬克·菲爾茲的不滿。特朗普批評福特汽車公司在墨西哥製造生産汽車産品。

  “我們都再看看,他們會怎麼處理鋼鐵吧。”面對即將到來的G20峰會,前述核心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説。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