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一汽東風合併猜測甚囂塵上 業內:合併必要性大可能性小

2017年02月21日 08:51:2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三問一汽牽手東風:合併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是否充分?

  見習記者 紀偉 北京報道

  一方面,從降低成本、資源集約、技術力量聚積等多方面,一汽與東風的合併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這一合併太複雜,最關鍵的是管理邊界的問題,現在的管理能力未必能支撐如此大的盤子,現實的操作難度很大,由此合併的可能性很小。

  一石激起千層浪,汽車行業兩大央企——一汽、東風——合併的猜測再次甚囂塵上。

  2月17日,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在長春簽署了戰略性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內容主要集中在車載智慧網聯、燃料電池、輕量化等領域。

  由此,外界紛紛猜測這是一汽與東風集團即將合併的強烈信號,甚至有評論預測一汽與東風將在今年內完成合併。但是反對的觀點認為,僅從技術合作就推斷二者即將合併,有失偏頗。“兩個巨無霸合併,能獲得的不過是一張報表。合併的經營效益現在看來很少,但帶來的管理挑戰卻是史無前例的。”

  無疑,一汽與東風合併事關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的走向,必須慎重。2月19日,接近東風係高層的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拋開國家意志,東風與一汽合併的必要性很大,但可能性很小。”

  一方面,從降低成本、資源集約、技術力量聚積等多方面,一汽與東風的合併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這一合併太複雜,最關鍵的是管理邊界的問題,現在的管理能力未必能支撐如此大的盤子,現實的操作難度很大,由此合併的可能性很小。

  “我認為,單獨這個技術合作並不一定是合併的信號,接下來還要看雙方合作走得如何。據我了解,企業層面目前並沒有整體合併的動議。”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針對一汽與東風合併的可能,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大部分的觀點比較謹慎。“從二者之間的合作推斷合併的因果關係並不充分,現在合併的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即便是合併也沒有必要先進行技術合作。”19日,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另據消息人士透露,同為央企的長安汽車也有強烈意願加入一汽與東風的技術合作之中。不過,截至21世紀經濟報道發稿為止,並沒有得到長安的明確回應。

  判斷合併的依據是什麼?

  在2月17日的簽約儀式上,包括東風集團董事長竺延風、總經理李紹燭、副總經理程道然、副總經理劉衛東,一汽集團董事長徐平、副總經理秦煥明、滕鐵騎、金毅、董春波等均出席,由此可見,一汽和東風集團對此的重視程度。

  除了合作簽約之外,外界猜測一汽、東風合併的重要依據還在於近幾年,二者人事變動頻繁,並且一汽集團總經理職位至今仍然空缺。

  2015年5月,一汽集團原董事長徐建一因涉違規被調查之後,原東風汽車董事長徐平接任其職務,隨後一汽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入主東風,雙方高層換防,然而直至今年2月,一汽集團新提拔王國強、安鐵成為副總經理,一汽集團總經理一職仍舊空缺。

  “一汽和東風最缺是幹部,最不缺的也是幹部,從一汽的幹部空缺判斷二者即將合併並不科學。”上述接近東風高管的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東風現在的幹部數量也在減少。

  此前,東風汽車的黨委常委共計九位,經過一番變動之後,目前常委僅剩竺延風、李紹燭、程道然、劉衛東四位。

  業內人士分析稱,因為合併勢必涉及管理能力和理念可承受程度,同時,東風集團在解決內部整合和協調存在諸多難題,再併入一個更加龐大的體系,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除非借此機會實現大幅度的人員精簡和效率提升,否則一汽與東風集團合併好處幾乎為零。兩個胖子擁抱,能獲得的只有體重而不是體質。”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對此,汽車媒體人鐘師表示:“首先該協議是框架協議,雖然僅是第一步,但合併並非僅取決於車企意願,也要看國資委或國務院態度,目前來看,國家層面還沒有央企要合併的政策出現。”

  在國家做大做強央企的大背景下,應不應該合併與能不能合併是兩個概念。中國汽車産業發展這麼多年,國有兩大央企——一汽和東風——的發展缺少明顯亮點,倒是吉利、長城等民營企業的發展非常迅猛。

  “目前,中國汽車産業政策面臨調整,而在調整之前,要做強國家隊順理成章,但是到底先調整産業政策還是先做強國家隊,對於後者的調整是否適得其反,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上述人士表示。

  自主品牌能否獲益?

  不可否認,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來看,一汽和東風的合併是具有互補性的。

  目前一汽自主品牌研發能力較強,但市場行銷能力較差,東風則是研發能力較弱、市場行銷相對較強。“大家只看到銷量了,實際上,一汽的研發能力是非常強的,比如發動機,一汽是全系列佈局。”了解一汽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相反,東風的研發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東風自主研發的實力目前還是比較弱的,雪鐵龍C6的引進就是為了東風A9,但後者的市場表現並不理想。”

  作為在國內最早建立技術中心的車企,無論從規模、研發能力,人力資源,相比其他車企,一汽集團具備更強的實力,但是,一汽自主品牌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據乘聯會數據統計,2016年一汽轎車自主品牌銷量10萬輛左右,同比下降34.6%。其中,一汽夏利更是下滑嚴重,2016年全年銷量3.6萬輛,同比下降43.3%,而紅旗銷量僅為4800輛,同比下降4.4%。

  一汽對外的解釋是處於産品換代的真空期,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行銷能力較差,産品力不足、更新換代慢、管理機制落後等諸多因素。

  反觀東風集團,2016年東風自主品牌汽車累計銷售137.7萬輛,同比增長13%,其中東風風神作為東風完全自有品牌實現了50%的增長,行銷能力可見一斑。

  對此,安慶衡表示,“東風近幾年大自主戰略取得不小的成果,前瞻性技術合作對車企很有必要,從長遠來看,對自主品牌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但是,此次提出前瞻技術合作並不能與現階段自主品牌發展劃等號。“這不能解決現階段一汽自主品牌發展困境,一汽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安慶衡特別強調。

  前瞻技術合作如何深化?

  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以往政府多次鼓勵央企合作,此次合作也算是一個突破。同時技術合作也對二者旗下的自主品牌會有一定幫助,但是還要看合作在實際操作當中會深化到什麼程度。”

  從研發技術方向看,前瞻性技術合作將圍繞車載智慧網聯、燃料電池、輕量化等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究,但這也是二者相比其他車企的弱項。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東風新能源汽車全年累計銷量2.5萬輛,同比增長66.6%。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售5927輛,同比增幅達300%,但是距離其他車企新能源車型銷量差距還比較明顯。

  一汽在新能源領域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已經意識到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性。在與東風汽車集團簽訂協議之前,1月16日,一汽集團公司與奧迪股份公司在長春正式簽署《一汽、奧迪十年商業計劃》。

  按照計劃內容,雙方未來將繼續擴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産品線,從而覆蓋豪華品牌最重要的六大細分市場,新能源車型及其相關的服務領域將成為今後合作重點。

  不可否認,目前國內車企的産品開發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與國際的先進水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需要聯手參與競爭。作為央企,應該起到帶頭作用,除了應用技術的研發,更有責任支撐基礎技術的研發與積累,而二者之間合作能否深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目標是否一致、是否願意共用資源。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此次前瞻性技術之間的合作對於兩大車企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安慶衡認為,“大型汽車集團戰略性合作很有必要,畢竟僅依靠車企自身能力也很有限。如果大型車企能聯合,有利於各自旗下自主品牌長遠的發展。”

  “並非共用技術一定會成功,但原則上,技術合作會更符合兩家車企的現狀。” 鐘師表示。一汽、東風技術合作本身值得點讚,需要注意的是央企之間的合作要落到實處,因為市場留下的機會已經不多。(編輯 何芳)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