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又見“蔬菜滯銷”:助農不能總是靠網友

2017年05月12日 09:47:47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近日,河南新鄉衛輝市的包菜大豐收,銷路不暢,讓當地農民憂心。幸而該消息經網友愛心轉發後,到南社村收包菜的外地車多了起來,如今三千多萬斤包菜已賣掉一大半。

  “數千萬斤包菜滯銷”一事迎來了大團圓結局,但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讓人後怕的是,若沒有網友的愛心轉發,農民們的損失是否會無可挽回?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應該是當地政府,這個鍋不該由網友背。何況,網路銷售本身不是官方渠道,難保不會出現問題。

  當然,衛輝市政府也並非無所作為。根據通報的説法,市委市政府“得知情況後,高度重視,號召該市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行動,籌款到唐莊鎮南社村購買包菜。”但是,通報恰恰暴露了當地政府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缺乏預案的窘境:除了號召愛心人士來購買包菜外,似乎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當地政府“也買了6000斤”固然值得稱道,但和滯銷的數千萬斤包菜比起來,實在是杯水車薪。

  更應該指出的是,衛輝市包菜滯銷事件並非個例。2016年11月,有媒體報道“山西大蔥價低賣不出去,農民直接在地裏吃”。2017年5月,有媒體報道“紅棗豐收卻賣不出去,金州義工1天幫賣7000多斤棗”。就在2天前,陜西隴縣城關鎮堎底下村近千畝蒜苗出現嚴重滯銷,“當地老百姓非常著急”。可以説,上述新聞讓我們感覺似曾相識。那麼,有關方面是否也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年年有這種事?總指望網友或者義工幫忙,絕非長久之計。

  衛輝市的工作人員“親自到南社村菜地幫助菜農收菜購菜,受到了當地村民的高度讚揚”。我相信,農民們的讚揚是發自內心的,當地政府的行為也應該得到讚許。不過,將滯銷事件包裝為“愛心相助”,未免偏離了徹底解決問題的軌道。退一萬步説,積極宣傳滯銷事件的,不應該是網友而是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是否可以為前來購買包菜的外地網友提供相應的保障?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