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水産養殖業應戒"驕"戒"躁"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

2017年05月05日 10:16: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我國水産養殖業歷經三十餘年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産業,是名副其實的水産養殖大國。然而,粗放的生産方式已成為發展的桎梏。要突破發展桎梏,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就必須戒“驕”戒“躁”,紮實推進科技創新。這是我國水産養殖業專家在參加“2017中國水産科技大會”時的看法。

  30年,從“牧漁”變“家養”

  4月28日,以“科技驅動、創新轉型、價值共用”為主題的“2017中國水産科技大會”在蓉舉行,此次會議在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産學會、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水産局的指導下,由通威集團聯合中國漁業協會、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等共同舉辦。

  與會人士認為,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水産養殖産量佔世界養殖總産量的6成,不僅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大量優質蛋白質,還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證。

  以西部漁業大省、全國水産大省四川為例,2017年,四川水産養殖面積將達330萬畝,水産品總産量達153萬噸,漁業經濟總産值達400億元。“在四川漁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以通威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四川省科技廳有關領導説,“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年以來,四川在貧困地區通過推廣成套的綜合養魚技術,使千家萬戶擺脫貧困,走上富裕道路。”

  專家認為,水産養殖業的發展,使得我國漁業二三十年來在增長方式上發生了質的轉變和突破,從以捕撈為主轉向養殖為主,從“牧漁”變成“家養”,這是其他農業産業要花費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過程,改寫了世界漁業的發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貢獻。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領導介紹,我國水産養殖業歷經三十餘年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産業。2016年,我國水産品産量達到6900萬噸,出口超過200億美元,水産養殖總産量達50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水産養殖大國。

  專家們認為,我國水産品總量和每人平均佔有量從全球微不足道的地位,躍升到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每人平均佔有量高出世界平均水準1倍,對保障國家的食品安全和改善國民的膳食結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量”到“質”還有一段距離

  “前三十餘年,通威和廣大行業同仁一道,解決了中國水産品‘量’的積累;未來三十年,通威還將與大家一道實現‘質’的跨越。”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這番話,既道出了通威集團取得的成就,也反映出了我國水産養殖業的現狀——從量的增加到質的提升,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分析説,目前我國水産養殖成本不斷上升,售價不斷下降,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養殖效益下降。同時,面臨養殖廢水排放、勞動力老齡化、漁藥用量等水産養殖難題。

  綜合專家們的看法,當前我國水産養殖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水産養殖業的基礎設施簡陋、陳舊、經濟基礎脆弱,機械化程度低,缺乏現代化、高層次養殖生産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綜合經營規模。一些企業既缺乏技術貯備,又缺少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産資金,只能維持原狀,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二是水産品標準體系不健全。我國現存的標準不完善,配套性不強,滯後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藥、漁藥及水産養殖用飼料添加劑等殘留檢測方法滯後。

  三是市場行銷處於初級階段,缺乏品牌意識。作為水産大國,我國市場行銷方式還比較落後。多數養殖單位、養殖戶還沒有把水産養殖品像其他行業産品一樣打造出品牌,參與競爭的意識不強,單純依靠産品市場價格上揚來增收創收,而不能從加大科技含量、産品整體包裝上來獲取更高的附加值。

  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提質增效

  與會專家認為,面對行業現狀,水産養殖業要戒“驕”戒“躁”,通過紮實推進科技創新,以實現全行業的提質增效。

  首先,在成績面前戒“驕”,面對問題和不足戒“躁”。劉漢元認為,戒“驕”就是中國水産養殖業在實現“量”的積累的同時,不能沾沾自喜,而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戒“躁”,就是在看到不足和差距時,不能浮躁,而要腳踏實地地進行科技創新和轉型。

  “面對行業現狀,要跳出固有思維模式,換個角度從當局者變成旁觀者來審視,從其他行業與其他企業的角度來觀察,學習借鑒各行各業最優秀公司的生存法則。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尊重市場、敬畏市場、緊跟市場。”劉漢元説。

  其次,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領導認為,要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在新品種培育、魚病防治、水産疫苗研發和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漁業節能減排、漁業資訊化等領域實現新的技術突破。

  劉漢元補充説,要通過科技手段塑造新型農民、提升農民的組織效率。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有科技推動,更要有組織掌控能力來保障科技落地。只要解決了農民組織效率提升的問題,讓農民有學習和掌控知識的能力,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村科技創新就有了落腳點和切入點。

  第三,以物聯網技術推動水産轉型。中國農業大學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物聯網專家李道亮認為,當前,我國水産轉型面臨一系列問題,而以精準、高效、智慧為特徵的水産物聯網將是破題的關鍵所在。發展水産物聯網,要準確把握水産物聯網的切入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層面,要完善網際網路和物流基礎環境等硬體設施建設,加大對水産物聯網創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企業層面,要多參與進來,結合自身優勢打贏“賣貨”、“聚粉”、“建平臺”的網際網路時代三大戰役;社會層面,要進一步向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主體普及網際網路和電商知識。

  第四,推廣“漁光一體”,實現漁業增産和節能減排兩不誤。“漁光一體”是通威集團的一種創新,它以水産養殖為基礎,在池塘、水庫、沿海灘塗地區架設光伏組件,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養殖模式。水下養殖和水上發電作業同時進行,可實現漁業增産和節能減排兩不誤。

  劉漢元介紹説,目前我國有效水面約4500萬畝,如果按照現有技術建成“漁光一體”發電站,形成的發電能力相當於2015年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這種清潔、高效、低碳的創新模式,可實現我國清潔能源與水産養殖轉型升級的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