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黨員黃大發,絕壁鑿出“生命渠”

2017年04月20日 11:26:52  來源:多彩貴州網
字號:    

  黃大發帶領著村民在懸崖絕壁上開鑿一條“生命”渠,既解決人畜飲水,又解決農田灌溉。(潘淩峰 攝)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陳李育)在貴州遵義的黔北大山深處,藏著一條長7200米的生命渠。

  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這條蜿蜒在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的生命渠,以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大發渠”,因為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正是草王壩老支書黃大發。

  窮怕了就必須修渠!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點米湯喝。”這是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過去的草王壩,只有一個字“窮”,而無水就是草王壩的窮根。

  “修渠引水是全村人最大的夢想。”

  過去草王壩只有一口井,水井裏是望天水,雨水從山腳的石頭縫裏一點點滲出來。沒有水,農民不敢種水田,全村種的是包谷洋芋。吃白米飯就成了奢望,用玉米碾碎上鍋蒸煮而成的“包沙飯”是過去草王壩群眾的主食。

  “從當大隊長那天開始,我就決心為村民幹三件事。一是引水,二是修路,三是通電。”黃大發説。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那一年,血性男兒立下錚錚誓言。

  水渠穿絕壁而過(潘淩峰 攝)

  修渠失敗,2公里是那麼近又那麼遠

  半個世紀前,中國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挖渠引水,在太行之巔挖出了一條紅旗渠。黃大發也要帶領村民修草壩村的紅旗渠。

  與草王壩缺水的窘境相比,幾公里外的野彪村卻水源富足。只不過兩村之間被大山絕壁隔斷。如果能修一條水渠,把野彪村的水引過來,就能解決全村的飲水和灌溉了。

  大隊長黃大發做起指揮長,帶領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現實卻無比殘酷。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撈起錘子一頓猛敲;不懂測量,靠幾根竹竿就開幹;沒有水泥,直接糊上黃泥巴。更不要説什麼導洪溝、分流渠了。

  蠻幹當然建不出成果,十年了,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眼看只有最後兩公里就成功了,可是水量太小了,最後兩公里也無法修通了。”時至今日再説起第一次修渠失敗,黃大發依舊覺得可惜。

  再來!這一次要用命去換

  修渠失敗的草王壩人像失敗者一樣垂頭喪氣。很長時間過去了,沒有人再提修渠的事情。

  直到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要求到楓香區水利站學習,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在一次全鄉大會聚餐時,一位鄉幹部的話深深刺激了他。“黃書記,是大米飯好吃,還是你們草王壩的包沙飯好吃呢?”那人在嘲笑草王壩人吃不起白米飯,黃大發聽懂了言語中的不屑。難道草王壩人就甘心祖祖輩輩受窮?黃大發什麼話也沒有説,只是回老家重啟修渠項目。

  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同意,答應給6萬元現金和38萬斤玉米。只是經歷了第一次的失敗,第二次修渠村民還會支援麼?

  “他要是能把這渠修通,我買一箱子鞭炮給他慶賀。”

  人心散了,有人説黃大發這次在做白日夢。再聽到黃大發修渠,村民們要麼就是反對,要麼就是呈觀望態度。

  黃大發在村裏做動員,他説:“這一次就算用命去換也要把水引到草王壩來!”

  1992年春天,大發渠動工。

  村民都記得修渠遇到的危險和困難,每一次都是老支書衝在最前面(潘淩峰 攝)

  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

  浩浩蕩蕩的修渠工程開始了。

  剛修出一段渠引出了水,村民們開始意識到黃大發做的或許不是白日夢。草壩村村民開始自發加入修渠隊伍,還自掏腰包補足修渠差的費用。

  每天,300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修渠,大家幹得熱火朝天。

  沒有放炮的炸材,黃大發和楊春友去18公里外的鄰村買了背回來,天亮出門,深夜回來,路途中全是黃泥巴,有一次走的路太遠積累的黃泥巴太厚把鞋底都扯掉了。沒有水泥就去城里拉,身上的錢付了水泥費再給司機就身無分文,天黑了只能在車上守一夜或是到當地村民家借宿一晚。

  而最讓村民們敬佩的是,這條渠經過的三重大山、三道絕壁、三道險崖全是黃大發衝在最前面。

  “遇到什麼困難,都是黃支書先上,他説有任何問題,他來解決。”

  村民們記得,每逢渠修到懸崖峭壁時,都是黃大發一人當前,腰間係著繩子,幾個人在岩邊拉著,然後下到懸崖去勘測、埋炸藥,就如黃大發自己説的,這渠“用命去換”。這份勇敢和堅決讓村民們更加幹勁十足,一定要齊心協力把渠修到村裏去!

  看如今,誰道幸福如草壩

  就這樣,經過兩年多努力,1994年農曆4月22日,一條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草王壩大發渠終於竣工。

  草王壩徹底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通水那天,天氣晴朗像村民的心情。

  通水那天,黃大發哭了,36年的艱辛修渠路沒哭,在第一次看到清水流出時這位勇敢堅強的村支書流下眼淚。

  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壩,不僅解決了上百戶群眾人畜飲水難題,還可滿足稻田灌溉用水。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村裏糧食總産量從每年6萬斤飛升到每年80萬斤,昔日草王壩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壩又通了電,接著又修通了通村路,修起了小學,領頭的還是老支書黃大發。

  “現在村裏有白花花的大米!”

  “再也沒有人説我們的是窮得媳婦都娶不到的光棍村了!”

  “徐國文家那個博士娃就是從我們村小考出去的!”

  “看見對面那個山坡沒,那片房屋是今年年底將要異地扶貧搬遷的村民要住的。曾經我們可是白米飯都吃不起的貧窮村,現在可是成了還要異地扶貧搬遷過來的宜居之地呢。”

  ……

  曾經被嘲笑吃不起大米飯的草壩村民,如今挺起了腰板,提起自己村的名字滿滿驕傲。

  黨員黃大發實現了帶領草壩村民通水、通電、通路,力拔窮根的誓言。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