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優質飼草短缺制約畜牧業發展 北方農牧交錯帶將"減糧增草"

2016年12月01日 10:53:4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日前,農業部發佈《關於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草産業和草食畜牧業。力爭通過5至10年時間,使該地區畜牧業增加值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自畜牧業和飼草産業的比重超過50%。

  推動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一拳”。其重點區域範圍涉及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7省區146個縣,包括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地區。這是一條由草原牧區向農耕區的過渡帶,也是國家第二道生態屏障,今後這裡將逐步構建起牧農林複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産融合的産業體系,形成藍天白雲相連、綠草果樹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間的生産生態新景觀。

  近年來,大量草地坡地被開墾種植玉米,玉米麵積由2000年的2100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4000萬畝,産量則佔到糧食總産量的三分之二。籽粒玉米麵積持續增加,既影響了傳統優勢産業發展空間,又擠佔了飼草料發展資源。“以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為例,包括遼寧、山西、內蒙古、陜西的77個縣市,涉及1800萬農業人口。目前,玉米佔糧食産量75%以上。”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王明利調研發現,這一地區種植結構單一,玉米“一糧獨大”,産業形態總體處於中低端,區域功能與發展現狀不匹配。

  一方面,我國玉米階段性供大於求,優質飼草則因短缺而進口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區域內乾旱少雨,生態脆弱,草原退化、耕地沙化問題突出。農業部發展計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顯著降低非優勢、耗水型産業規模,調減玉米,並實行以水定種,優化産業佈局和産業規模,努力把水資源消耗大的産業規模降下來,發展壯大節水型農業。

  目前,區域內一些地方已在種植結構調整方面走在了前面。陜西延安將蘋果産業與農村能源建設緊密結合,探索“養畜建沼、因果定畜、果畜沼結合”的發展路子。河北承德提出建設綠色有機高端農産品供應中心,搶佔京津冀農産品高端市場。

  減糧的目的是為牧草種植“騰地”。事實上,牧草是草食畜禽的“主糧”,佔養殖成本的70%,可謂農牧結合的關鍵環節。“優質飼草料供應不足是制約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王明利看來,當前草牧業存在的問題是種植優質飼草料的土地有限,導致畜禽養殖飼草料資源不足。

  基於此,農業部提出,減糧增草,調減籽粒玉米500萬畝以上,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同時利用現有耕地,發展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擴大苜蓿、燕麥草等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優質飼草料生産基地。通過不斷壯大牧草産業,將糧經飼三種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調整到4:3:3左右。

  “要建設草茂林豐、牧業發達的生態農牧區。”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所所長王道龍認為,北方農牧交錯帶是繼草原牧區後的農區第二道生態屏障,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可以有效服務當地農牧民生産生活。

  “北方農牧交錯帶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人地矛盾,直接問題是生産結構不合理,沒有按照適合本地特點的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發展農牧業。”王明利認為,解決農牧交錯帶的發展問題,從當前看,要加快玉米去産能和庫存,增加飼草料、小雜糧、特色林果供給,補齊生態保護建設短板;從長遠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人地矛盾,合理確定人口、産業發展規模,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諸多特色産業中,雜糧産業被視為發展首選。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王秀東説,雜糧普遍具有抗旱、節水性,省水省肥、病害相對較少,因而農藥使用較少,投入産出比優於大宗作物,經濟效益比較高。據測算,在土地貧瘠、乾旱少雨的條件下,種植同樣面積的雜糧比種植小麥、玉米投入少50%,收入高24%。

  按照規劃,區域內每個縣將建成1至2個10萬畝以上的優勢特色産業基地,形成一批龍頭企業集群。專家表示,在發展特色産業過程中,要注意防止開展大規模農業建設的衝動,要避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帶來新的污染和生態問題;同時,也要防止搞行政命令式的推進,避免出現強迫農牧民轉讓土地、命令農牧民調整種植結構等問題。(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