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棲城鎮化”背後,利益考量和文化因素是兩大動因。要想讓“兩棲城鎮化”平穩過渡到城鎮化,就要做實做細戶籍制度改革,讓每一項舉措都能落地生根;就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最大限度地消解城鄉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之間的衝突
近期,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農民進城“零門檻”的落戶政策一再遇冷。不僅很多考上大學的大學生不願意遷移戶口,很多在城裏買房、工作、生活的農村居民也仍然把戶口留在農村。有的城市居民甚至還借“市民下鄉”政策,用農業規模經營等投資換農村戶口,做“涉農居民”。於是,很多人將這種現象稱作“兩棲城鎮化”。
任何社會現象的出現,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對“兩棲城鎮化”現象,利益考量和文化因素是兩大動因。可以想像,即使農民住進了自己在城裏買的房子、把農村戶口變成了城鎮戶口,實際生活中的社保、醫療、養老等問題卻沒有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而解決,其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條件仍很難得到保障,他還是不願意留在城裏的。加之,在城鎮化大潮的推動下,農村土地不斷升值,國家強調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農村徵地拆遷的補償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甚至還有集體經濟分紅的強大誘惑。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不少農民自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將戶口留在農村。
除了現實利益的考量,一些農民願意把戶口放在農村,還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雖説今日的農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熟人社會”,但也絕對不是完全的“陌生人社會”。在農村,人與人之間依舊保持著一種特殊的親情文化,浸潤著獨有的鄉村熟人規則。這種精神歸屬感和特有的交往形態,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起眼,但遇到重大事情時,則會發揮重要作用,這是金錢所不能替代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農民雖然在城裏買了房、入了戶,卻仍然在老家修房子、留根基。因此,血脈、鄉土文化與社會關係的價值,也是讓一些人眷戀農村的重要原因。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認識偏差,認為只要給農民足夠的物質與金錢,就可以讓農民放棄農村戶口,一定會事與願違。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一定時間內,“兩棲城鎮化”將是一種常態。但是,從國家長遠發展規劃看,城鎮化是大趨勢,“兩棲城鎮化”最終將消失。我們當下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兩者之間平穩過渡。從利益關聯的角度説,關鍵之舉就是做實做細戶籍制度改革,讓每一項舉措都能落地生根,能切切實實地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從文化牽引的角度看,就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在留住鄉村回憶的同時,深度挖掘鄉村傳統文脈,對具有鄉村記憶的傳統産業進行精細化、産業化深度開發,將“文”“人”“居”“産”緊密結合起來,活化鄉村記憶,最大限度地消解城鄉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之間的衝突。(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 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