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銀監加碼排查MPA考核在即 銀行縮表向誰開刀

2017年06月27日 08:33:42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字號:    

  銀監排查加碼,MPA季度考核在即……這一年的“中考”讓人緊張,陰雨天氣不足以讓銀行從業者們焦躁的心情得到平復。“我們首先壓縮的肯定是同業理財、通道業務等表外業務,但是接下來不排除壓縮一些低收益的信貸資産。”某股份制銀行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專家和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銀行業資産負債表擴張速度放緩是大勢所趨。而本輪銀行的“縮表”進程中,相較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此前幾年憑藉同業業務、資管業務快速擴張的中小城商行所受衝擊最為明顯。

  “第一刀”是同業業務

  “現在通道類的同業業務基本停滯了,之前有很多通道去做委託貸款或者資金出表,最後資金進入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這類領域。近期監管排查的重點就是這些,所以這也是銀行對自己下手的‘第一刀’。”李東就職的這家股份制銀行曾被稱作“同業之王”,或許正因如此,他和同事的感受比其他同行要強烈得多。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銀監會的“三三四”風險排查中,多數銀行的自查階段已經結束。同業“空轉”也是各家銀行自查重點,包括是否存在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産品、資管計劃等,放大杠桿、賺取利差的現象;是否存在通過同業投資等渠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等。

  李東在內的不少銀行業內人士坦言,MPA考核對於資産負債規模的增速是重點“必考科目”。因此,預計銀行“縮表”的進程還會繼續,除了向同業理財、同業投資等表外業務“動刀”,不排除下一步向一些低收益的表內資産“下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記者表示,商業銀行的“縮表”與央行的縮表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如果僅從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來看,預計商業銀行的資産、負債規模仍將增長,只是增速會下降。“表外業務收縮是第一步,表內資産還是維持一個適當的增速。”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銀行“縮表”不會只是個例。根據其研究數據,2017年年初只有一家A股上市銀行表內的資産、負債同步收縮。但是“中考”在即,不排除其他機構也會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表外業務一定階段性地負增長,考慮到季度考核的因素,6月份的數據會更明顯體現出銀行自主‘縮表’。”

  城商行日子“最難熬”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去杠桿對金融行業的信號在於業務結構回歸實體經濟。近年來通過同業加杠桿實現規模快速擴張的一些中小銀行,在短端利率不斷上抬的情形下去杠桿或加速“縮表”。

  不過,招銀資管分析人士指出,暫時看,中小銀行並不存在明顯的“縮表”動機,一季度的資産負債增速雖然較去年降幅較大,但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有限。由於一季度並不是金融去杠桿的高峰期,監管政策是在4月份之後才密集出臺,同業鏈條收縮對中小銀行的影響預計會在之後體現得更為明顯。

  最新發佈的《中國城商行發展報告》(下簡稱《報告》)顯示,城商行目前仍處於資産的擴張期,

  資産增速較快,甚至出現了逆週期增長的現象,尤其是在投資類業務、表外業務等方面,較為激進。但經濟仍處在下行週期,過快的資産擴張伴隨資産品質下 降的風險,風險隱患重重,城商行要儘快扭轉投資超過貸款、表外業務發展過快的局面,回歸服務企業發展的本源。同時,在資本充足率剛性要求情況下,城商行會 傾向於快速擴張業務規模,但隨著業務快速發展,利潤增長跟不上資産增長速度,資本充足率會下降,因此需要尋找新的資本補充途徑。然而,資本補充渠道不暢。

  如此看來,就不難解釋今年以來多家城商行在A股、H股排隊等候IPO的原因了。溫彬直言,相較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個別城商行會明顯出現資産負債表的 收縮,這類銀行需儘快對業務結構做出調整,並積極化解和處置眼前風險。對於流動性風險,加強資産負債管理,降低期限錯配敞口和杠桿比率;對於信用風險,按 照市場化原則推進債轉股,積極發揮債委會作用,擴大不良資産證券化發行規模;對於市場風險,債券投資適當降低久期,減少外幣頭寸風險敞口。此外,隨著部分 非標業務回到表內將顯著增加資本壓力,需要進一步拓寬外部融資渠道,採取優先股、二級資本債、可轉債等工具補充資本,增強資本實力,更要加快實現“輕資 本、輕資産”戰略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周昆平指出,對商業銀行同業和理財業務的影響還將持續, 一是從整個銀行業來看,同業負債比例在包含同業存單後,仍不高於三分之一的監管要求。因此,往後商業銀行表外“縮表”行為將比較平穩。二是各機構之間有差 異,國有大型銀行及大多數股份制銀行仍保持較為健康的負債結構,低成本的一般性存款佔比較高,壓力可控。部分經營風格激進型機構在監管壓力下需要繼續去杠 桿,表外的縮表任務仍將比較艱巨。今後一段時期,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可能在規模穩定的前提下,以結構調整為主。

  去杠桿與穩增長“平衡術”

  “為了維持正常的業務發展,我們該做的同業業務還得做。但是為了完成總行派的任務,我們目前只能把一些表內的信貸資産也壓縮了。在去年資産荒的時候,我們 給一些信用好的央企放貸基本都是基準利率,現在這種情況不太可能了。據我了解,有些銀行把個貸業務都暫停了。”一家股份制銀行某深圳支行行長對中國證券報 記者表示。

  因此,如何把握去杠桿與穩增長的平衡術,也在考驗著監管部門的底線和智慧。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表示,既要防止杠桿率上升過快而引發債務流動性風險和資産泡沫,也要合理把握去杠桿的節奏,避免過快壓縮信貸和投資可能引發的對經濟增長的損害。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認為,在金融去杠桿、貨幣緊平衡的背景下,社會融資增速受到壓制,而貨幣是決定中國經濟運作的最核心指標。從融資到經濟通常存在一個季度左右的滯後期,這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增長面臨一定壓力。

  在曾剛看來,接下來央行貨幣政策基調仍是保持穩健,銀行潛在的信貸能力足以滿足實體經濟需要。“下半年不是信貸額度的問題,而是信貸成本會有所上升,對實 體經濟有多大影響目前還難以判斷。”他進一步指出,即便接下來某些階段的流動性出現波動,央行的選擇還有很多。另外,還需要關注一些過往杠桿率比較高的企 業,在借新還舊受到影響以後,資金鏈會否斷裂,局部風險會否外溢等。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