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央行猛減支付牌照 6家支付機構牌照被登出

2017年05月18日 09:16:55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第三方支付已步入存量洗牌期。央行網站顯示,已登出許可的第三方機構已達10家。此外,已有近50家支付機構被處罰。在分析人士看來,在之後的續展中將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被兼併、重組、不予續展。

  6家支付機構牌照被登出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央行更新官方網站,在行政審批公示欄目,已登出許可機構名單中新增了6家支付機構,分別為:上海富友金融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華勢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資和信網路支付有限公司、上海付費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浙江盛炬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易通支付有限公司,登出日期均顯示為5月15日。

  據了解,按照五年一續展的期限,首批獲得牌照的機構2016年迎來續展。在前三批續展中,一共有10家支付機構被要求合併。目前,央行正式登出的支付機構名單已達10家,包括此前倒閉的三家預付卡公司和一家主動申請登出的北京潤京搜索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央行網站顯示獲得許可的支付機構有260家。

  去年8月11日,央行發佈了《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第一次續展結果為首批27家支付機構全部成功續展,且有6張牌照合併到首批牌照中。同年8月29日,央行發佈了第二批12家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其中易通支付有限公司、上海富友金融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的牌照被合併。

  關聯支付公司被要求合併

  央行資訊顯示,此次被登出牌照的6家支付機構均被其他支付機構合併,具體來看,易通支付有限公司被山東魯商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合併,浙江盛炬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被海南新生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合併,上海付費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被上海付費通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合併,資和信網路支付有限公司被資和信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合併,上海富友金融網路技術有限公司被上海富友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合併。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上海付費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資和信網路支付有限公司、上海富友金融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均與合併企業存在關聯關係。

  對於央行要求這些企業合併的原因,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認為,至少有兩個目的,對於隸屬同一法人的支付牌照合併,是更好地理順實踐中牌照分散化和運營集中化的矛盾,即同一個團隊運營多個支付牌照,每個牌照背後又分別對應一家支付企業,容易産生管理上和監管上的混亂,倒不如將牌照進行合併;對於隸屬不同法人集團的支付牌照,監管也有較強的動力推動牌照間的合併充足,畢竟,從支付市場自身規律來看,250多張牌照已經超過了市場可承載的數量。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以上的6家機構已經完成合併之外,還有4家支付機構未完成合併。其中,杉德支付和通聯支付已經嚴重逾期。按照央行續展要求,被合併支付機構應于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支付業務承接工作。目前,這兩家支付機構已經逾期了3個月。這兩家支付機構均收到過央行罰單。如1月18日做出行政處罰決定,杉德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被給予行政處罰。今年3月,杉德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警告,沒收違法所得4000元,處罰款59萬元”。

  行業處於存量洗牌期

  據了解,自2011年5月3日-2015年3月26日,央行分8批共發放270家支付業務牌照,其中最主要的網際網路支付牌照一共發放了103張,全國性的95張,區域性的8張。此後,央行再未發放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業步入存量洗牌期。

  近幾年,在越來越多企業拿到支付牌照後,行業問題暴露。自去年以來,監管開始發力,處罰頻率和力度明顯加強,第三方支付公司頻吃罰單。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近50家支付公司被處罰。僅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對超過10家支付機構開出罰單。《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作報告(2017)》顯示,因登出、主動申請登出、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270家支付機構在去年減少了15家,縮減至255家,行業漸剩寡頭。監管趨嚴疊加第三方支付行業寡頭格局,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生存空間有限。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指出,逐步趨嚴的監管措施,讓絕大多數中小規模第三方支付機構斷絕逆襲可能性。未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有在生態級企業裏才有實質性的意義。薛洪言也表示,整體上看,行業發展已經趨於成熟,市場格局也已初步明朗,除非出現新的革命性技術,行業內出現逆襲的概率已經不大。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