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新華社七評維護金融安全:資本市場、銀行、保險怎麼做全説了

2017年05月10日 10:21:15  來源:澎湃新聞網
字號:    

  5月2日以來,新華社連續發表了7篇述評,對“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安全重要講話”展開了權威解讀。

  最新一篇談“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這也是習近平在4月25日關於金融安全重要講話中提出的6項任務之一。該文分別對資本市場、銀行、保險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做了闡述:資本市場方面,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銀行方面,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豐富金融産品供給;保險方面,要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此前的6篇述評,除了第一篇《維護金融安全關係全局》帶有總括性、圍繞維護金融安全是“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展開外,其他5篇都圍繞習近平提出的6項任務展開,其中金融監管佔了2篇。

  今年以來,無論是中國人民銀行的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還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監管文件,都釋放出了監管從嚴的信號。有市場人士指出,沒想到這一輪監管如此嚴厲,上升到如此高度。

  以下為7篇述評要點:

  5月2日刊發的《維護金融安全關係全局》

  該文就習近平提出的維護金融安全是“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展開論述。文章指出,金融安全對國家而言關係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對個人而言關係著老百姓的“錢袋子”。

  文章認為,維護金融安全,是對當前金融體系的重大改革完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當前金融市場出現的亂象,有金融機構風險意識不足、審慎合規經營理念薄弱、公司治理體系改革不到位等問題,也有金融監管存在空白、短板,標準不統一規則不完善等問題。要維護金融安全,就要從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兩方面的體制機制入手,強化內控,補齊短板,明確規矩。要以穩固的金融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提供堅強的保障。

  5月3日刊發的《不斷升級對金融業的監管》

  該文從習近平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的6項任務中的加強金融監管展開解讀。文章指出,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是防範“大而不倒”機構風險事件于未然;對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監管是為了織好金融安全網;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則是為了準確掌握整個金融系統的資訊和數據,做到對全局、對風險心中有數,為防控風險提供一幅全景地圖。

  5月4日刊發的《金融機構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

  該文解讀了習近平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的6項任務中的第一項認為,即“深化金融改革”。文章認為,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金融機構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風險管理水準。當前一些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還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新興的金融機構在風險意識、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欠缺,經營行為上忽視金融業發展的規律,忽視潛在風險。完善公司治理,尤其要從源頭上入手,對股東準入、股東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文章指出,在當前整頓金融秩序的關鍵時期,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審視自身,在公司治理、經營理念、業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度變革,把穩健審慎經營的理念根植行業,正本清源、回歸主業,以簡單透明的産品和高效的服務,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月5日刊發的《及時處置風險點 防止風險由“點”成“面”》

  該文就習近平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的6項任務中的“採取措施處置風險點”作了解讀。文章認為,不論金融機構還是監管部門都要未雨綢繆,控制增量風險。一方面,監管機構要全面排查風險,列出清單,逐一整改;另一方面,各金融機構要嚴格開展風險自查及“上對下”抽查,對於查出的問題和責任人要嚴肅處理。金融市場的風險排查往往內容上有交叉,對象上有重合,因此監管部門需做好統籌謀劃,落實責任,形成合力。

  文章還提到了防控金融風險要規範金融創新。在金融機構紛紛“觸網”、網際網路機構對金融“躍躍欲試”的背景下,不能放鬆對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摸排和查處。

  5月7日刊發的《讓金融監管為金融發展保駕護航》

  該文對加強金融監管任務中的“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作了更細緻的闡述。文章認為,金融監管保駕護航要制定好“遊戲規則”,避免“叢林法則”、避免“真空地帶”。金融市場結構複雜、參與者眾多,金融監管要在頂層設計完善“遊戲規則”,才能讓每個參與者在扮演好自己角色、把握好行為底線的同時,得到公正平等的市場機會。金融市場的運作規則從來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不允許存在游離于監管之外的“真空地帶”。

  文章指出,規範金融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不僅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的努力,也離不開各級地方政府、司法部門和其他部門的支援,要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同時,金融監管保駕護航要統一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而近期,央行牽頭的大資管行業統一監管辦法正在研究制定,正是形成監管合力的有效實踐。

  5月8日刊發的《上下合力共同維護好國家金融安全》

  該文闡述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在維護金融安全上的職責,這也是習近平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的6項任務之一。文章指出,在金融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有自上而下的嚴監管和自下而上的機構自律,還需要各級地方嚴格遵守市場規律,守好金融發展的底線,維護好本地區的金融發展和穩定工作,從而使維護金融安全工作上下合力,齊抓共管,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

  文章認為,當前有一些所謂的“地方金融”仍遊走于監管邊緣。例如各類地方交易場所經營中涉及到的類期貨問題及違規發行不受監管的金融産品等。嚴監管,不僅是專業監管部門的事情,也是地方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對待非法集資、金融詐騙,以及變相高利貸等違法違規案件,更需要地方政府以積極嚴肅的態度妥善處理。

  5月9日刊發的《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

  該文主要圍繞習近平提出的維護金融安全6項任務中的“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展開論述。文章指出,金融把錢用在“刀刃”上,企業才能有獲得感,實體經濟才能獲得更多源頭活水。這就需要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通過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製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資金支援,提高資金的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

  文章提出,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需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要完善主機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形成包括場外、場內市場的分層有序、品種齊全、功能互補、規則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同時,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豐富金融産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附:7篇述評原文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 題:維護金融安全關係全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一

  新華社記者劉錚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了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

  “金融安全”的提法分量十足、含義豐富,“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則點明瞭這關係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國家安全戰略格局,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

  對國家而言,金融安全關係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不僅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血液,而且隨著這些年來國內外金融業的飛速發展,大量資金跨行業、跨市場、跨國境迅速流動,金融業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影響的力度、傳導的速度都進一步提升,當今世界大的經濟波動往往由金融問題引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提醒我們,對金融風險不能不未雨綢繆,對維護金融安全必須高度重視。

  對個人而言,金融安全關係著老百姓“錢袋子”。隨著“資産配置”理念深入人心,理財産品走進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已經和“高冷”的金融有了親密接觸。人們也許更多關注的是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但理財産品背後往往關聯著銀行、證券、債券、信託等一系列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其中有的有層層嵌套,有的依託同業業務,金融安全關係到這些投資能否“安然落袋”。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就是在守護老百姓的“錢袋子”。

  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複雜,更加凸顯維護金融安全的必要性、緊迫性。雖然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維護金融安全不可掉以輕心。從外部環境看,一些大國開始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這些政策的外溢效應對我國的金融穩定有可能形成外部衝擊;從國內情況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於關鍵時期,金融業一方面承受著轉型陣痛,另一方面承擔著支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重任,此外還面臨著部分金融機構杠桿率較高、過度趨利、金融監管存在空白和短板等挑戰。

  維護金融安全,我們已經有了較為厚實的“底子”。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接近232萬億元,資産規模世界第一;A股市值約52萬億元,公募私募基金規模約18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産近16萬億元……中國金融業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有力支援了宏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在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壯大中國金融業實力,另一方面則要抓緊處置風險、完善制度,行穩方能致遠。

  維護金融安全,是對當前金融體系的重大改革完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當前金融市場出現的亂象,有金融機構風險意識不足、審慎合規經營理念薄弱、公司治理體系改革不到位等問題,也有金融監管存在空白、短板,標準不統一規則不完善等問題。要維護金融安全,就要從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兩方面的體制機制入手,強化內控,補齊短板,明確規矩。要以穩固的金融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提供堅強的保障。

  維護金融安全,根本目的是要讓金融服務好實體經濟。這些年來我國金融發展迅速,起到了支援實體經濟的作用。但不可否認,一批資金在金融領域裏空轉,部分熱點城市房地産等資産價格泡沫泛起,部分流動性沒有注入實體經濟。要支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就要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和本源,使得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係如魚得水,推動中國經濟順利爬坡過坎,行穩致遠。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題:不斷升級對金融業的監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二

  新華社記者 許晟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任務之一便是加強金融監管。

  當前,我國已成為金融大國,相比于改革開放初期比較單一、狹窄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如今的銀行業務範圍不斷擴大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等不斷增多,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創新迭出,使我國面臨的金融監管挑戰越來越大。

  加強金融監管是為了維護百姓權益。隨著居民“資産配置”意識的不斷增強,理財産品被越來越多普通百姓接受,但百姓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尚有不足,一些金融機構鋌而走險、打監管擦邊球,甚至直接破壞法律法規的意圖,損害百姓合法權益。加強監管就是要讓百姓的“錢袋子”更安全。

  加強金融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秩序。近些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破壞金融市場秩序的偽創新和規則破壞者,如若不加以嚴厲監管,勢必會使市場中的“好人”受傷,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金融市場的功能難以發揮。只有金融市場秩序得到維護,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

  加強金融監管更是為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到今天,經濟社會的許多方面已經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支援,一旦金融領域發生風險事件,就會牽動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的全局性監管,可以把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有利於國家金融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任務時還強調,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確保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

  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是防範“大而不倒”機構風險事件于未然;對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監管是為了織好金融安全網;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則是為了準確掌握整個金融系統的資訊和數據,做到對全局、對風險心中有數,為防控風險提供一幅全景地圖。

  三個統籌是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新趨勢下的迫切要求。在機構層面,我國已有不少企業持有多種金融牌照,金融機構間相互投資現象普遍存在;在産品層面,相互嵌套的理財産品、影子銀行等,同時包含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多個要素,監管層理應彼此協調,多方面統籌,嚴控各環節風險。

  種種跡象顯示,金融業的監管正在加強。近期,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多個場合向違法違規主體頻頻喊話,多個部門不斷發文加強對金融重點領域、金融市場亂象的監管,監管部門間的合作明顯增強。

  已經有部分不守規矩的市場主體受到相關處罰。證監會給資本市場“大鱷”鮮言開出高達34.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並終身禁入證券市場;前海人壽時任董事長姚振華被禁止進入10年等個案已有不少。從罰款金額上看,僅今年一季度,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違規機構的處罰金額已達數十億元。

  作為規範、管理、監督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市場的必要手段,金融監管在金融活動産生後不久便應運而生。隨著我國居民財富的增加,金融活動在國計民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要著力升級監管能力和水準,更好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百姓合法權益。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金融機構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 李延霞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第一項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系,推進金融業公司治理改革,強化審慎合規經營理念,推動金融機構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

  金融機構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這一要求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經營的永恒主題。經過多年改革發展,我國金融業的實力大大增強,但一些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意識和公司治理水準還存在不足。在追求利潤的衝動下,一些機構偏離了守住風險的底線,激進經營,偏離主業,利用監管真空進行資金錯配、加杠桿,有的通過表外、通道等方式規避監管,進入國家限制的領域,滋生了資産泡沫。

  “打鐵還需自身硬”,金融機構做好自身的事情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不能讓本應是風險管控責任主體的金融機構成為風險之源。

  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金融機構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風險管理水準。當前一些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還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新興的金融機構在風險意識、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欠缺,經營行為上忽視金融業發展的規律,忽視潛在風險。完善公司治理,尤其要從源頭上入手,對股東準入、股東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金融機構必須加快經營模式、經營理念的轉變。在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轉型、創新成為行業趨勢,但無論怎樣創新,都要以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證明,過分熱衷於金融衍生品的經營,不僅無益於金融業的自身發展,也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傷害。當前,小微、三農等薄弱領域仍有很多金融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金融機構應把用來加杠桿、做通道、避監管的心思,多花在通過産品和技術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普通百姓上。

  要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不僅需要金融機構的自律,外部的有效監管也必不可少。一些金融機構打監管的“擦邊球”,造成了風險隱患的積累。提高監管的反應速度和效率非常重要。監管部門要更加主動地防控金融風險,不能被動地跟在市場後面,要通過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能力和水準,讓風險防控做到耳聰目明。

  值得欣慰的是,各部門採取的一系列防範金融風險的政策效應開始顯現,部分金融機構開始自我調整。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同業和理財業務規模增速放緩,理財資金投向非標資産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在當前整頓金融秩序的關鍵時期,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審視自身,在公司治理、經營理念、業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度變革,把穩健審慎經營的理念根植行業,正本清源、回歸主業,以簡單透明的産品和高效的服務,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題:及時處置風險點 防止風險由“點”成“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吳雨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採取措施處置風險點。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維護金融安全不能忽視一個風險,不能放過一個隱患。儘管我國金融形勢總體良好,金融風險可控。但在國際國內不確定性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仍然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不良資産、債券違約、影子銀行、網際網路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可見,處置風險點的任務仍然艱巨。

  維護金融安全首先要處置存量風險,防止風險由“點”擴散成“面”,釀成重大風險問題。這要求監管部門對現存的風險點要做到胸中有數。

  在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已將房地産融資、交叉金融業務、理財銷售、網路借貸平臺等作為風險防控的重點領域。證監會今年專項執法行動將繼續打擊虛假陳述、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傳統違法違規行為。保監會也在資本不實、公司治理亂象、資金運用亂象等八個方面部署了專項整治工作。

  比起後期處置,前期風險防範更為重要。不論金融機構還是監管部門都要未雨綢繆,控制增量風險。一方面,監管機構要全面排查風險,列出清單,逐一整改;另一方面,各金融機構要嚴格開展風險自查及“上對下”抽查,對於查出的問題和責任人要嚴肅處理。金融市場的風險排查往往內容上有交叉,對象上有重合,因此監管部門需做好統籌謀劃,落實責任,形成合力。

  防控金融風險要規範金融創新。在金融機構紛紛“觸網”、網際網路機構對金融“躍躍欲試”的背景下,不能放鬆對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摸排和查處。隨著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工作穩步推進,行業發展正逐漸回歸理性,但仍需要進一步明確業務邊界、監管規則,建立風險監測系統和長效機制,嚴厲打擊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防範化解風險的根本途徑是積極主動地推進改革。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同時,要加快金融領域尤其是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破除風險和困難背後的體制根源,通過金融改革創造一個穩定、安全的金融環境。

  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 題:讓金融監管為金融發展保駕護航——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五

  新華社記者劉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

  金融監管在金融活動産生不久便相伴而生。金融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創新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金融監管則通過規範各方行為、打造健康生態致力於同一目標,為金融發展保駕護航。

  在金融系統運轉良好時,每當金融發展先“邁出一步”,金融監管定會“緊跟一步”,二者良性互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但如果創新和發展出現“野蠻生長”,監管不能及時跟上,就會積累金融風險,帶來猝不及防的問題,進而羈絆進一步發展。縱觀人類金融活動的歷史,國內外都有過這方面的教訓。

  當前,我國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從國內看,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凸顯;從國際看,金融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各國金融安全高度關聯,國內外形勢都要求我們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堅定邁進。從大國到強國,離不開有效金融監管的保駕護航。

  在這個過程中,監管必須要跟上金融發展的步伐,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防範金融風險,形成綜合、系統、穿透、統籌的監管大格局。

  金融監管保駕護航要制定好“遊戲規則”,避免“叢林法則”、避免“真空地帶”。金融市場結構複雜、參與者眾多,金融監管要在頂層設計完善“遊戲規則”,才能讓每個參與者在扮演好自己角色、把握好行為底線的同時,得到公正平等的市場機會。金融市場的運作規則從來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不允許存在游離于監管之外的“真空地帶”。

  金融監管保駕護航要加強各個領域的合作互動。規範金融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不僅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的努力,也離不開各級地方政府、司法部門和其他部門的支援,要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在嚴監管的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之間、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與司法領域的相關合作正在逐步推進,重拳治理金融亂象的效果初顯。

  金融監管保駕護航要統一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迅猛,呈現跨境、跨市場金融活動日益頻繁,金融創新愈發複雜多元等新特點,金融風險容易“交叉感染”。分業監管體系下,不同的行業監管標準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監管需求。在混業經營的新趨勢下,“車同軌、書同文”的統一監管標準才是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的題中之義。近期,央行牽頭的大資管行業統一監管辦法正在研究制定,正是形成監管合力的有效實踐

  放眼全球,中國金融市場經歷了短短幾十年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成績有目共睹。但相比海外成熟市場,我國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與完善空間。面對金融發展中日益複雜的新情況,金融監管要應對的新挑戰難度也逐步升級。如何借鑒成熟經驗,為我所用,需要中國智慧。只有打破監管分散發力的現狀,凝聚各個金融市場協同發展、統籌監管的共識,中國才能在邁向金融強國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上下合力共同維護好國家金融安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六

  新華社記者 劉開雄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本地區金融發展和穩定工作,做到守土有責,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

  長期來看,較為成熟的金融體系和多元化的金融業態能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市場經濟運作效率,豐富人民群眾的投資渠道,將社會資金有效地轉化為生産資本,推動經濟的發展。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有自上而下的嚴監管和自下而上的機構自律,還需要各級地方嚴格遵守市場規律,守好金融發展的底線,維護好本地區的金融發展和穩定工作,從而使維護金融安全工作上下合力,齊抓共管,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控格局

  從近幾年實踐中不難看出,一個良好地方金融生態能讓地方經濟如沐春風快速發展。反之則是因噎廢食,不僅讓地方經濟失去了外部血源,更影響了地方經濟的品牌建設和市場信用,而最受傷害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和實體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領導幹部金融工作能力,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業務,把握金融規律,既要學會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學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化監管意識,提高監管效率。

  當前,各級地方政府正在積極建設地方金融生態系統,但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不是靠金融機構的數量填充,而是憑藉完善的監管措施和配套服務去贏得金融市場的信任和支援。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強化大局觀,充分認識到金融市場“用腳投票”的現實,充分認識到發展地方金融面臨的風險,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

  必須看到,當前有一些所謂的“地方金融”仍遊走于監管邊緣。例如各類地方交易場所經營中涉及到的類期貨問題及違規發行不受監管的金融産品等。嚴監管,不僅是專業監管部門的事情,也是地方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對待非法集資、金融詐騙,以及變相高利貸等違法違規案件,更需要地方政府以積極嚴肅的態度妥善處理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金融業本質上是以信用為基石的特殊行業。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落實,從市場監管到機構自律,只有堅持全國一盤棋的風險防控原則,才能確保金融系統沿著正確的方向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為經濟加油,為實體助力,為百姓添富。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題: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金融安全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述評之七

  新華社記者 譚謨曉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6項任務,任務之一便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因順應實體經濟需要而産生。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加大,資金結構流向更趨合理,成為提升中國經濟“新氣質”的有力支撐。但需要看到的是,金融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脫實向虛”傾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金融的使命是服務好實體經濟,我國處在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把錢用在“刀刃”上,企業才能有獲得感,實體經濟才能獲得更多源頭活水。這就需要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通過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製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的資金支援,提高資金的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需積極規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佔比仍然偏低。要完善主機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範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形成包括場外、場內市場的分層有序、品種齊全、功能互補、規則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金融機構要突出主業、下沉重心,發揮其固有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金配置等優勢,堅決防止“脫實向虛”。其中,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豐富金融産品供給,為實體經濟“解渴”;保險機構則應發揮保險資金規模大、期限長、來源較為穩定的優勢,做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助推器。

  讓金融活水更多、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在促進經濟茁壯成長的同時,也會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有效防控風險,確保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二者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各行各業要積極把社會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上去,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和效率。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