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私人銀行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2017年05月10日 10:09:29  來源:法治週末
字號:    

  中國私人銀行業發展迎來十週年。

  十年前,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在國內推出首個中資私人銀行。這個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三元橋附近佳程廣場的私人銀行,面積達1000 多平方米。在其安靜舒適的空間裏,客戶可以享受理財顧問的全方位財富管理服務。

  據銀監會2012 年 1 月 1 日施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區別於普通的零售銀行,私人銀行的服務對像是個人金融資産在 600 萬元以上的商業銀行客戶。

  彼時,由外資銀行引入中國的“貴族理財”對多數國人來説還是個新鮮事物。大多數的人還是習慣於在銀行取號排隊辦理業務。

  如今,隨著國內高凈值人群的不斷涌現,這種請銀行為自己量身打造財富管理方案成了新的趨勢。

  4 月 27 日,興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共同公佈的 2017 年私人銀行報告顯示, 2011 年,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産在 3000 萬元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為 11 萬戶,其擁有的可投資金融資産佔全部個人資産的 16% ;到 2016 年,這類人群的數量已超過 30 萬戶,資産佔比上升至近 24% 。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向法治週末記者表示,一方面,中國未來經濟將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高凈值客戶的人群也將增加。另一方面,高凈值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會不斷多元化,所以未來私人銀行業務的總需求空間仍非常可觀。

  2021 年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産規模或達 220 萬億元

  法治週末記者了解到,目前私人銀行業務不僅為客戶制定專屬理財、融資,及家族信託等金融産品外,還包攬了客戶的醫療、娛樂、文化及教育等生活所需。

  興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佈的《中國私人銀行2017 :十年蝶變十年展望》 ( 以下簡稱報告 ) 指出,得益於改革開放近 40 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機遇,中國已形成了規模超 120 萬億元的個人財富管理市場,其中高凈值家庭達到 210 萬戶,所擁有資産佔全部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産的 43% 。

  報告指出,過去四十年中,我國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約80 倍,同期的美國約為 5 倍、日本約為 7 倍。

  “至 2016 年,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産的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達到 126 萬億元,約為當年國民生産總值的 1.7 倍,為財富管理市場形成了百萬億級的蓄水池。”報告中顯示。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測算,預計到2021 年,我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産將繼續穩步增長,規模可達到 220 萬億元,國內財富管理市場將持續令全球矚目。

  報告根據12 家中資私人銀行 ( 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 ) 公開披露的資訊統計,經過 10 年的發展,這些中資私行的總客戶數已經超過 50 萬,管理客戶資産 (AUM) 近 8 萬億元。

  根據報告統計結果,目前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量為9.5 萬人,準入門檻 800 萬元;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為 7 萬人,準入門檻為 800 萬元;招商銀行為 6 萬人,準入門檻為 1000 萬元。

  私人銀行站在轉型路口

  報告分析稱,目前,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宏觀發展環境、高凈值客戶的結構與需求、私行機構的競爭格局和自身地位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這意味著,國內私人銀行業正站在關鍵的路口,過去粗放生長大踏步邁進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需要迎接轉型升級的歷史新機遇。

  報告調研了過去10 年中我國高凈值人群特點結果顯示,國內高凈值人群共性特徵位“自主性強、追逐高收益”。其財富來源多為創辦企業或投資收益所得,年齡集中度高、多為上個世紀 50 至 60 年代出生,對投資及資産配置建議上對專業金融機構的依賴性較弱。

  不過,報告還揭示,隨著投資需求和投資環境的變化,高凈值客戶結構的多元化帶來了日漸分化、複雜的財富管理需求,要求私人銀行市場從“粗放生長期”進入到“精耕細作期”。報告指出,私人銀行應根據個性化的客群特點提供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以跟上高凈值客戶變化的步伐。

  根據報告調研結果,近60% 的高凈值人士表示希望私行機構能夠提供專業的資産配置意見和綜合金融服務,而不再是僅關注投資産品收益率。

  “在資本市場整體疲軟的環境下,銀行理財仍是高凈值人士財富配置的首選,同時儲蓄和信託也持續保持了較高的吸引力。”報告的數據顯示, 2007 年至 2016 年,國內個人金融資産配置中,儲蓄佔比有所下降,但銀行理財、信託和私募佔比增速迅猛,年化增長率分別為 49% 、 63% 和 58% 。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保險産品對高凈值人士的吸引力顯著上升,其中保障型保險、投資型保險、賠付型重疾險、養老型保險等歡迎度均較高。“報告中提到。

  報告主筆何大勇還指出,金融科技迅速發展對於私人銀行業務來説也是個挑戰。一方面,整個的私人銀行客戶調研結果顯示,客戶依然傾向於線下服務。但是私人銀行主要線上下獲取客戶,然而服務環節上依然出現了線上。

  “我們對於私人銀行服務的各個環節來講, 25% 以上的客群會選擇採用數字化的方式,包括帳單的查詢、交易、投資建議的受理。對於傳統的私人銀行服務來講,客戶獲取線上下,客戶服務線上上,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大的趨勢。”何大勇説。

  行業仍待規範

  私人銀行迫切轉型的同時,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獨立私人銀行牌照的發放和專項監管也在報告中被再次提及。

  報告中指出,2010 年至 2011 年,上海銀監局和工商管理機構先後向工行、農行、交通銀行發放了私人銀行專營機構牌照,但是牌照申請的標準和其背後的業務內涵均有待明確。

  在曾剛看來,私人銀行的産品是圍繞高凈值客戶的理財及生活服務的産品類型。從産品角度講,私人銀行産品屬於金融混業範疇,涉及眾多機構共同操作以滿足客戶需求。但是,目前産品由誰來發,哪些機構可以申請,業務範圍又是什麼等問題尚不明確。曾鋼認為,私人銀行業務成為一種牌照的可能性較小。

  報告中還指出,2007 年第一家中資私行成立以來,私人銀行業務尚沒有一部明確、專屬的監管法規,到 2009 年《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首度提及私人銀行,並在事實上仍舊基本受到普通零售銀行業務的監管制約和限制,在投資方向、風險管理與資産準入等領域並未體現私人銀行的特性。

  “未來可能會有私人銀行業務的相應監管措施出臺。”曾剛表示,私人銀行業務屬於一種混業領域內業務,在實際操作中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頻繁,並涉及多機構相互配合去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在這種大量的跨市場的交易時,可能存在一些潛在風險,所以這方面需要監管方面推進業務的流程。

  此外,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未來監管層對於私人銀行産品將進行更多的規範,並加強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保護。

  對此,曾剛表示,高凈值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比較強,所以在私人銀行産品交易中,會有一些風險較高的産品配置。但是,實踐當中,一些私人銀行並沒有很明確地向客戶去揭示風險,因此,對於高凈值客戶來講,監管也應考慮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