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銀行繼續向房企敞開大門 今年前兩月放貸近5000億

2017年03月16日 08:16:56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銀行繼續向房企敞開大門 今年前兩月放貸近5000億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實習記者 劉藝文

  隨著房地産調控的深化,境內發行公司債、成立房地産集合信託、資管計劃、資産證券化(ABS)等各類融資渠道,均對房地産企業大幅收緊。但是,銀行向房地産開發企業發放貸款的大門繼續敞開。

  不久前最新出爐的國家統計局1~2月房産投資銷售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房企國內貸款近5000億元,同比增長11.5%。這也是近6年來,1、2月份房企開發貸總量的同比最高點。

  地産開發貸逆勢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2月房企國內貸款額達4985億,為2012年以來的同個指標(即1、2月相加)最大值。證券時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統計局網站公佈的數據發現,去年10月地産調控政策以來,開發貸的金額逐月加速上行。

  去年10月、11月、12月,房企開發貸款金額分別為1408億、1896億、2313億,均高於前年同期的1396億、1531億、1586億。按總量來看,2015年後3個月開發貸總量為4513億元,而2016年同期為5617億元,增長24.46%。

  也就是説,在房企融資渠道收緊的大環境下,銀行放出的開發貸卻逆勢增長。“這表明銀行對於房企的資金只是部分收緊,並未完全收緊;另外也可能是銀行沒有優質資産,但是信貸額度又在高位,其他的不敢投,所以就只能投房地産。”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説。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房企開發貸款大幅增加,但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卻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

  按照國家統計局口徑,房地産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由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構成。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10月以來,地産商到位資金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去年10月房企到位資金是12550億,11月為12223億,12月達到高峰14730億(每年的12月份均為高峰);今年1、2月份的月均值(1、2月數據每年是合併披露,只能取均值)則下降到11440億。

  關於房企整體到位資金下滑的原因,分析師告訴記者,房企融資大環境仍舊趨嚴,其他融資渠道處於收緊狀態。

  其他融資渠道仍收緊

  事實上,隨著房地産調控深化,房企的通道融資業務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監管。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銀監會對16個熱點城市開展金融機構房地産相關業務的專項檢查,包括且不限于首付貸款、房地産開發貸、與房地産仲介及房企合作、理財及信託等多種業務。今年2月,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緊,基金業協會發佈了《備案管理規範第4號》,禁止私募、資管計劃投向上述16個熱點城市的地産項目。

  這樣的監管正在顯效。

  首先是地産公司債限發。從去年9月底房産調控政策開始,滬深交易所相繼對地産行業的公司債監管加嚴。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的研報顯示,2016年11月境內地産公司債發行18隻,較10月的41隻、9月的80隻大量減少,發行金額也從10月的420億元減少至120億元;12月公司債僅有浙江萬廈發行的5隻私募債,發行金額僅為1.4億元。2017年1月發行6隻地産公司債,發行金額32.4億,僅為去年同期的2.4%,即便考慮到春季的影響,與2016年2月相比,發行額也僅為其10.3%;而今年1月地産公司債發行額僅為同期的2.4%,2月以來地産公司債更是處於“零發行”狀態。

  其次是房地産信託産品發行收緊。1月房地産領域集合信託成立規模僅100億元,同比減少逾三成;2月以來集合信託成立規模僅15.9億元。業內人士表示資金成本抬升至7%以上。

  內地房企海外發債因此急劇升溫。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內地房企共發行境外債券23隻,規模總計79.5億美元。

  海通證券分析指出,從融資成本看,2016年海外地産債平均票息低於2015年,但隨著人民幣貶值和美元進入加息週期,海外發債成本開始反彈,萬科、綠地、碧桂園去年年內發行的幾隻票據票息均有抬升。在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大、美元債融資成本上行的背景下,地産企業仍選擇海外融資,主要還是受國內融資收緊的驅動。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