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創新驅動“第三極”: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十年記

2016年05月26日 10:4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原標題 先行先試十年路 創新驅動“第三極”——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十年記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先行先試十年路 創新驅動“第三極”——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十年記

  新華社記者于佳欣、李鯤

  十年前,北方槐花飄香的5月,國務院提出“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十年後,這個距離首都以東120公里外的新區,生産總值已佔全天津的“半壁江山”,天津港成為世界貨物吞吐量第四大港、天津機場成為華北第二大機場。

  十年來,濱海新區先行先試,創新驅動打造中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今天,濱海新區傲立潮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風口,再次揚帆起航。

  新起點:改革探路“深水區”

  “開發區大有希望”。1986年,鄧小平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提筆寫下此語。8年後,天津決定在開發區的基礎上建設濱海新區,再邁希望的征程。

  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繼深圳特區、浦東新區之後,中國經濟區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歷史性地推向中國開發開放的最前沿。

  十年間,GDP平均增速超過20%,達到9270億元。濱海新區以佔天津19%、佔京津冀地區1%的土地面積,實現了佔全天津56.1%、佔京津冀約13.3%的生産總值。

  在天津濱海新區區長張勇看來,濱海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在於改革,在於“先吃螃蟹”。

  2006年的濱海新區面臨許多挑戰:功能區與行政區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協調,資源流動不暢;招商引資無序競爭,産業集聚效應難現。

  鋻於此,濱海新區先後實施兩次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的管理架構。僅2013年,天津宣佈撤銷濱海新區下轄的塘沽、漢沽、大港工委和管委會,由濱海新區區委區政府統一領導街鎮。

  2014年,濱海新區在全國率先成立行政審批局,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責全部劃轉,審批印章由109顆變為1顆,審批效能全國領先。

  去年4月開業的中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從批籌到開業只用了一個半月,而以往通常需半年。公司總裁助理李光説:“片區管委會啟動‘專家+管家’的服務模式,我們‘張口’他們‘跑腿’,加班加點,比我們還著急。”

  行政效率提高,帶來的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具吸引力的濱海新區。目前,世界500強已有142家在濱海新區投資,累計4402家外資企業落戶;天津港貨物吞吐量排名列世界第四,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新轉型:從速度濱海到效益濱海

  對太原重型機械集團來説,其重型裝備的製造、出口如今烙上了濱海印記。

  “過去,我們設計和運輸都‘禁錮’在火車和汽車車板寬度上,在濱海建基地,我們的設計思想和設備都有了出海口!”太重(天津)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安道明説。

  內陸企業選擇在濱海新區轉型發展背後,是濱海新區促産業轉型升級,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理念的轉變。

  “我們要扭住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放,推動從速度濱海向效益濱海轉變,努力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經歷了十年的快速發展,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説,濱海新區圍繞先進裝備製造業定位産業佈局和調整,突出新興産業集群建設,加大對科技創新支援力度,既要有鋪天蓋地的小巨人,也要有頂天立地的好項目。

  以先進製造業為經濟發展引擎,濱海新區傳統功能區和産業正在轉型蛻變,並帶來示範效應。近年來,在空客龍頭項目帶動下,古德里奇、中航直升機、龐巴迪等60多家國內外知名航空製造企業和120多家航空服務企業落戶該區域,初步形成航空全産業鏈,2015年實現航空産業産值717億元,就業人數超過1.2萬人。

  數字顯示,2015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達到1.55萬億元;航空航太、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八大優勢産業支撐作用明顯;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64%。形成了“東航運、南重工、西高新、北旅遊、中服務”五大産業板塊格局。

  “總結濱海新區十年的發展,可以概括為改革開放、實體經濟和創新創業,我們稱其為濱海新區打造的‘三張名片。”張勇説,“創新創業的名片,是今後濱海新區重點發展的方向,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創新驅動厚植發展新動力。目前,濱海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3851家,佔全市的30%左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64家,佔天津市的50%;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天津市創新創業特區去年9月在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揭牌,平均每週新增“雙創”企業125家,僅用半年多時間便吸引了1800多家企業落戶。騰訊天津眾創空間負責人石繼強認為,“雙創”特區以自貿區+自創區相互支撐的發展模式,未來騰訊眾創將通過專業服務+投資聯動,更好扶持創業者發展。

  “濱海新區的高速增長並非簡單地規模擴張,而是著力克服制約新區發展的結構性短板,通過打造若干平臺載體,聚集更多高水準大項目好項目,形成産業競爭新優勢,是追求發展速度、發展品質、發展水準的統一。”南開大學副校長佟家棟説。

  新未來:蓄勢揚帆加速開放

  5月18日,一個被稱作“時空膠囊”的金屬罐,嵌入天津自貿試驗區內一汽大眾華北基地開工紀念碑,裏面是1份當天的《天津日報》、1份來自德國的報紙、9枚中歐硬幣。這既象徵中德合作的美好前景,也將見證濱海新區未來的成長。

  去年4月,在濱海新區劃出的119.9平方公里天津自貿試驗區,128項制度創新舉措迅速落地。“自貿區既要為全局性的對外開放探索經驗和測試壓力,同時要為區域轉型提質增效起到一個平臺窗口作用。”天津市副市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閻慶民説,要充分利用這一開放高地綜合優勢,使京津冀共用改革、創新和開放紅利。

  跨境支付領域知名的企業智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近日將總部遷入于家堡——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在這裡,2015年新註冊的企業中,有4成來自京冀。

  “我們積極對接北京優質資源,去年北京資金佔內資到位額的50%。”宗國英説,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匯、産業融合、互動創新所在,堅決破除門戶之見,成為協同發展的先鋒。

  處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的濱海新區,是歐亞大陸橋的東部最近起點。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天津港率先在內陸腹地設立“無水港”,並開闢了10多條海鐵聯運通道。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效應正在持續放大,濱海新區將進一步蓄積開放開發新優勢,發揮更大的示範引領作用。

  經濟強動力,民生添活力。濱海新區全面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打造生態宜居新城區。8年前,渤海灣裏的一片鹽鹼荒地,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在中新生態城,綠色産業集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居樂業。

  面向未來,濱海新區繪製的發展圖時間表制定: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力爭達到3.5%,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70%以上,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0%,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美麗濱海地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十年前歷史性起航的濱海新區,蓄勢揚帆,乘風破浪前行。(參與采寫記者:鄧中豪、毛振華)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