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青報刊文評治理快遞包裝污染:要從技術、稅收等方面下功夫

2017年05月17日 13:56:18  來源:中青報
字號:    

  能否從源頭上就將這樣的污染控制住,能否從技術上尋求符合環保要求的膠帶替代現有産品?與其總是埋怨公眾環保意識差,不如換個思路從其他角度找找辦法。

  快遞於今已經成為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由快遞包裝所産生的污染,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媒體報道,眼下每年由快遞包裹産生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了百萬噸級,回收率卻不足10%。而在2015年,全國快遞包裝所用的膠帶總長為169.85億米,能繞地球赤道425圈。這些膠帶的主要材質是聚氯乙烯,降解需要近百年。

  這些數字的確觸目驚心,它不禁讓人們強烈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暗下決心,讓自己的消費習慣儘量綠色化起來,比如強化垃圾分類。

  這樣的環保意識當然是寶貴的,值得大力點讚。但問題是,如此良好的做法能堅持多久呢?每個人生活習慣的養成,既有賴於個人有意識的內在規範,也有賴於現實條件的外在約束。二者不僅缺一不可,甚至綠色環保是否能夠系統化、閉環化,也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

  仍然以垃圾分類為例。應該説,號召和宣傳已有不少年頭,在很多小區以及路邊的垃圾箱,也大體上做到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區別。可是垃圾分類究竟又做得怎樣呢?有多少人家裏會準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有多少辦公室也準備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

  這並不是吹毛求疵地為個人環保意識差找理由,而是説,良好的初衷若想成良好的現實,不能過多地寄望於人的自我規範,而應主要從可操作性上想想辦法。

  快遞包裝的污染如何治理,需要確定什麼樣的治理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有污染的快遞包裹膠帶每年用量這麼大,儘管人們會隨著宣傳的深入而逐漸加強分類處理,但是人們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顯然過於耗時。能否從源頭上就將這樣的污染控制住,能否從技術上尋求符合環保要求的膠帶替代現有産品?與其總是埋怨公眾環保意識差,不如換個思路從其他角度找找辦法。每年百萬噸級的包裝回收率不足10%,問題又究竟出在哪?是公眾的分類意識不強,還是回收體系存在紕漏?報道中提及,這些包裝的持有者常常不知道怎麼處理,大部分包裝直接送進了垃圾場填埋。但依我的日常觀察,這種情況的存在與消費者其實關係並不很大,目前包裝垃圾的回收率,比那些收廢品的小販差好遠。

  快遞包裝物污染的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環保意識的宣傳雖然必不可少,但從治理的效果上來説,還是要將重點更多地前移,比如從行業標準、技術替代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多下點功夫

  (原標題: 請收快遞 也請“簽收”快遞污染)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