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沒有3.15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打假的?

2017年03月16日 10:22: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QQ截圖20170315134439

  強大的工程技術,建造了好些幾千年屹立不倒的強大建築!

  “三一五”這天,如果翻翻歷史,特別是翻翻古代物件,可能很快就會讓你羨慕不已!

  為什麼會羨慕呢?一邊是念著消費者權益,品質卻不那麼如意的産品。一邊是老祖宗傳下的物件,各個尊貴品質,小件的文物,千百年下來,精美耐用依舊。大件的古樓古墻,扛了幾世紀風雨,地震洪水面前都挺住!眼熱的恨不得穿越去!

  但羨慕之中,卻也是一個簡單的願望:什麼時候,我們買到的東西,能更靠譜的好一點!

  這個願望,往小了説,是生活品質,往大了説,卻是國家的尊貴品質。再心胸開闊,也必須要講究。可怎麼講究?一句老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高貴品質的中國古代製造,就是被規矩管出來的,不信?看這些小事!

  一、食品安全零容忍

  産品品質安全裏,最馬虎不得的,就是食品安全,買錯東西可以退,吃錯東西可要命!

  這件要命的事,中國從周朝起,就是零容忍,以《禮記》的説法,不單是沒有成熟的蔬菜瓜果,禁止提前上市,就連不在狩獵季節而遭到狩獵的動物,也一律不準在市面上出售!查到就是嚴罰!不過那個年代,科技條件比較落後,所以食品造假處於起步階段!

  但到了文化繁榮的唐朝,技術進步了,這事也就開始群魔亂舞了。終於在唐代時,法律下了狠手。以《唐律疏議》的規定:商家如果發現食品變質過期,必須要立刻焚燒。否則一旦有人食用該變質食品中毒,商家至少一年徒刑!如果苦主中毒死亡?那麼商家就要被處以絞刑!

  而且賣家千萬別以為,吃不出事就可以放心了!一旦查出來,可就不是罰幾個錢的事!以明朝的法律規定,賣家銷售注水肉,和往糧食裏摻沙子一個罪!最輕要打八十大板!所以那年頭敢做這事的,都是用生命來摻假!

  規矩如此嚴格,萬一違法者犯了事,腳底抹油跑了咋辦?好辦,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自從宋代起,中國的行會制度就十分完善,一家店面要開業,都是行會人物連帶擔保,出了事一旦肇事者跑掉,行會的行首卻跑不了。

  二、硬規矩造就硬品牌

  中國傳統手工業品,為什麼好些歷經千年,依然照樣耐用?問問中國古代出口的硬品牌:絲綢!

  這個品牌,在中國古代貿易史上,一直出名硬。硬到連中外貿易商路,都叫絲綢之路。別管什麼貿易保護壁壘,只要拿出國門,就是碾壓級優勢,引得洋人立刻瘋搶!

  而且早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東羅馬帝國的貝魯特,就是靠把中國絲綢拆開加工成綾紗,然後倒賣到西歐賺錢。和今天給高科技公司做加工業務的廠家一個道理。等於養活西方一條産業鏈!如此重利行業,西方人也不是沒眼紅過,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就曾命人偷來了中國的養蠶技術。可哪怕他們學會了絲綢,中國絲綢照樣火熱,品質第一,山寨難以代替!

  如此難以替代的高品質,除了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更因中國古代的獨家規矩:標準化生産!

  標準化生産這事,中國從秦代起,就是相當講究。秦朝的學名叫“程”,也就是生産標準,各種手工業品要上市,都得按照標準生産。特別是紡織品,西周起就有了長度和寬度的要求,不合要求不許上市!到了唐朝以後,要求更細化,官營作坊的工匠,必須四年以上訓練才可上崗。絲綢的粗細程度和重量,也全是細化標準。

  到了明朝時,這個出口硬品牌,又多了新花樣,明成祖朱棣時,官方作坊有了“品質追溯期”,所有的紡織工匠,都要按照紡車來編號,主管官員也要跟著編號。以後一件産品品質出問題,一抓就抓一大片!還要改到合格為止,管理官員一級級罰錢!一件産品,隨時隨地都要接受考驗!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著名的資本主義萌芽火熱開遍,東南手工工場大起,絲綢的生産標準,也就更嚴格,還有了“黑名單”,工匠出一件次品,就要記錄在案,出到三件基本就丟飯碗,連帶雇傭工匠的老闆都得受行會罰!想賺大錢?宣傳再好也沒用,鑽研業務是真!

  如此零容忍,所以也不難理解,明末東南沿海,絲綢貿易為了到了空前火的場面:外國商船來華,常見只帶白銀不帶貨,上了岸見了絲綢就眼冒綠光,經常不問價就砸錢,歡天喜地抱著絲綢走人!經得起考驗的品質,才能賺得了世界的錢!

  三、嚴防豆腐渣工程

  中國古人的工藝技術裏,另一大場面,就是強大的工程技術,建造了好些幾千年屹立不倒的強大建築!

  其實放在古代歷史上,這件事歷朝歷代,也常叫不少王朝頭疼。而中國古代一個手工業老傳統,因此也起了大用——物勒工名!所有的手工業品,造好後要刻上工匠的名字,還有主管官員的名字,誰出了事都跑不了。古代工程營造,到了宋真宗年間起,也徹底舉國貫徹這硬標準,建築竣工後,就要在相關地方,標明監工和工匠姓名,一旦出事,追責方便!

  到了宋仁宗年間,這位出名好脾氣,被包拯噴一臉吐沫都不發火的皇帝,卻以一個“溫柔”的命令,更加提升了中國古建築的品質:只要是新修的建築,別管橋梁還是房屋,五年內出現塌陷問題,設計者和工頭,除了依法追究責任外,還要追打棍子。這還僅僅是塌陷一個問題,屬於工程追責裏最輕的!

  也正是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一本神書的問世,更令古代中國,降低了豆腐渣工程的可能:《營造法式》,這部北宋將作監李誡編訂的建築寶典,幾乎包括了當時科技條件下,所有安全建築的硬標準,而且涵蓋從工程圖紙設計到選料規格等一切流程!以前出豆腐渣工程,還能拿疏漏當藉口。現在有了這本硬標準書,半點藉口都找不到。

  而且對後世尤其影響大的,是這本書規定了地基的檢驗標準!古代社會裏,幹工程最容易偷工減料的環節,就是打地基。官員稍一個疏忽,就很容易糊弄過去。但有了這書,一個好地基該挖多深,打多少木樁,用多少材料,一件件全有的查!自此以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處理貪腐官員有了專用詞:不如法。就是幹工程偷工減料!一本專業書,就是多少腐敗分子的噩夢!

  四、品質檢驗不能松

  當然,説了這麼多規矩,歸根結底,規矩也要人來執行!

  最典型的,就是宋朝的兵器製造,理論上説,宋朝手工業如此強大,裝備水準該不差。但聽聽宋仁宗年間大臣賈昌朝的話:造之不精,多脆狀!甚至就是在宋朝與西夏的戰爭裏,多次發生過宋軍兵器斷裂的荒唐事。地方軍隊兵器品質之差,敵人都驚到了!

  為什麼會這樣?宋朝兵器生産,和其他手工業一樣,工匠把名字刻上,一級級官員審查,生産標準也高!可到了宋朝中期後,各級衙門官員扎堆,一件活三五個人幹,兵器品質檢驗這種大事,也就變成了沒人幹。照著名將龐籍的説法:造甲之所,多不擇間長之官!管理不靠譜,品質當然沒譜!

  對這個沒譜的事,到了王安石變法年代,北宋終於用個“小辦法”:季逐陸職司更互考察!也就是不同地區的監管部門,交叉考察對方,有問題互相盯!查出問題重重有賞,而且哪怕自家有問題,先查出對方問題,自家問題也能從輕!

  這一好制度,相當立竿見影,照著同時期名臣曾鞏的説法,就是“戎具精勁”,戰場上也立竿見影,以前是被西夏壓著打,這以後碾著西夏打,到了宋哲宗年間,幾乎佔據了天都山,嚇得西夏國主哭哭啼啼求和!堂堂國威,就有這靠譜生産撐腰!

  五、高品質工匠

  雖説古代産品生産,講究的規矩很多。但一件東西成為精品,關鍵還要看講究的工匠!

  而在這條上,明朝中後期,堪稱是中國手工業井噴的年代!絲綢瓷器乃至各色百工,全有精巧産品流傳,比如青花瓷,不但美的亮眼幾百年,還做了流行歌曲!甚至有時候流連于博物館裏,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精美的明代手工業品!

  而在明朝當時,這手工業的品質,更是美出了影響力。明朝民間就有諺語:蘇州樣,廣州匠!蘇州樣,講的就是蘇州工藝品,引領全國時尚,像那時文人雅士隨手把玩的藝術品,常見蘇州貨,堪稱精美絕倫。但廣州匠卻更是國際影響,廣州的各種手工業品,經常漂洋過海,比如鐵器,錫器,陶器,都是國外必須的日用品。甚至連外國傳教士記錄明朝的書裏,都有了專門讚譽:完美技藝,巧奪天工!

  而至於記載中國手工業技法輝煌的《天工開物》,雖然一度在中國難覓蹤影,卻在近代受到不少西方國家追捧。在歐洲人眼裏,這本書裏的各種手工業,比如制銅制墨技術,清一色工業革命前的最高水準!

  為什麼有此輝煌?有個逆天的場面,後人卻一直提的不多:高地位的工匠們!明初時地位還不高的工匠,到了明末這個商品經濟時代,憑著一門獨特的手藝,都可以享盡外界尊重,甚至和有功名在身的士大夫們一道交遊往來!所謂等級森嚴的封建秩序,強大的手藝就能突破!

  怎麼突破?翻翻晚明文士的筆記裏,滿篇可見當時好些強大的工匠,比如萬曆年間的瓷匠昊十九,一手燒瓷工藝冠絕天下,文人雅士們見了他,都是恭恭敬敬。蘇州做竹器的濮仲謙,那時當地上流社會圈的名人,好些達官顯貴,重金求他一件竹器,竟然都吃閉門羹,年輕一點的學子,都在這位工匠面前恭恭敬敬行弟子禮!看的張岱連連感嘆:讀半輩子八股文,還不如人家有門技術受尊重!

  尊重技術,尊重真正良心的匠人,也就尊重了匠人精神!尊重匠人精神的社會,才有真正高品質的産品!(作者:張嵚)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