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外資撤離潮”缺乏數據支撐

2017年03月14日 14:47:4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1月份我國吸收外資下降,主要是由於上年同期外資到位比較集中,基數較高;同時春節假期等因素也造成一定影響。1月份數據並不代表我國吸收外資全年的走勢

  1月份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吸收外資增長、引資結構的變化趨勢與産業轉型升級方向呈現一致性。一些外資企業將生産線從中國撤離至東南亞等國家,是隨著我國産業結構不斷升級産生的客觀現象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01億元人民幣(約合120億美元),同比下降9.2%。數據公佈後引起人們擔心:我國是否已經形成所謂的“外資撤離潮”?如何面對數據大幅降低?怎樣有效應對目前這種局面?

  對此,部分官員和學者日前表示,1月份有關數據有其特殊情況,從我國整體形勢判斷,“外資撤離潮”這一判斷缺乏數據支撐。同時,資本進出背後,也能看到我國轉型升級的潛力。

  “從統計數據看,今年1月份我國吸收外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上年同期外資到位比較集中,基數較高;同時,1月份春節假期等因素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日前表示,1月份數據雖有波動,但並不代表我國吸收外資全年的走勢。從投資來源地看,主要國家(地區)對華投資總體保持穩定。1月份,前10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總額754億元,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4.2%,同比增長12.5%;中國香港、日本和歐盟28國實際投入金額同比增長21.1%、24.2%和27.8%。

  “‘外資撤離潮’這一判斷缺乏數據支撐,‘利用外資數據大幅下降’更無從談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祁欣告訴《經濟日報》記者,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約1.52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3%。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利用外資約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4.1%,創歷史新高,保持全球第三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同時,中國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外資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傾斜,如醫藥製造業外資流入增長55.8%,醫療設備領域增長95%;流入服務業特別是高附加值服務業的外資繼續增長,如高技術服務業增長86.1%。

  商務部數據表明,今年1月份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吸收外資增長、引資結構的變化趨勢與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呈現一致性。1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4.2億元,同比增長39.9%。其中,電子和通信設備製造業、電腦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14.3%和127%。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80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資訊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幅為218.1%和29.5%。

  “確實有一些外資企業將生産線從中國撤離至東南亞等國家,這是隨著我國産業結構不斷升級産生的客觀現象。”祁欣強調,高端技術、資本密集型産業持續融入、不斷發展,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自然就相對萎縮、向外轉移。對於這種現象無需擔憂,這正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結果。祁欣表示,對於通過高效配置國際資源、能夠提升自身發展水準的産業,如先進製造業和資源密集型産業,這類企業應努力開展跨國經營,通過對外投資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在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優勢。同時,通過引入國外先進高端要素,反哺國內産業發展,實現境外與國內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

  在當前資本進出受到社會關注的環境下,有關部門也對此作出明確闡述,吸收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我國今年將著力從繼續減少外資準入限制、推進投資便利化、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入手,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另一方面,我國也將不斷提高對外投資便利化水準,改進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發揮好對外投資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的作用。同時,加強對外磋商合作,為企業對外投資營造良好的國際法律制度環境,合法合規地保護對外投資企業的權益。(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