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政協委員把脈實體經濟:房價高漲影響實體

2017年03月08日 08:55: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相比于2016年夾雜在其他工作內容中被提及4次,“實體經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出現的頻次有所增加,還有了專屬自己的章節——多達1101字。

  在工商聯界別、經濟界別、農業界別等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分組討論中,“實體經濟”也不約而同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要想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必須先把企業成本降下來”

  事實上,實體經濟問題並非是個新話題。2016年8月,國務院就已向全國印發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經濟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戴公興則在農業界別的小組討論中鮮明指出,“要想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必須先把企業成本降下來!”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原專職副主席莊聰生認為,當前企業稅費負擔比較重,行政事業性收費較多,也是讓實體經濟“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雖然政府已經加大清費降稅力度,有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企業反映,負擔還是重。“諸多成本壓力之下,許多企業脫實向虛,辛辛苦苦一輩子,不如去金融市場講個‘小故事’。”莊聰生説。

  “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年實行營改增後,應該説是起到了降稅的作用。但我相信,各行各業體會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全國政協委員、太平洋保險董事長高國富在經濟界別的分組討論中提到。

  他還指出,金融服務行業中的監管費、保險保障資金,還有協會收費以及大量的現金理賠,雖然都是經營成本,但都沒辦法進行稅收抵扣,導致企業稅費負擔過重。聽到這兒,坐在高國富身旁的曹德旺委員點頭贊同,接過話茬補充説:“人員工資也沒法抵稅。”

  “我覺得營改增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如何細化、簡化操作,可能還要隨著實踐的進展逐步完善。”高國富説。

  高漲的房地産價格影響實體經濟

  在實體企業融資方面,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提到“疏通傳導機制,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支援”的任務,並在《方案》的目標任務中將“融資成本有效降低”列到了第二位。

  但莊聰生認為,雖然服務雙創型企業的新三板市場已吸納逾萬家企業,但相對於當前8000多萬個市場主體而言,比重還是微乎其微。“許多初創期的中小微企業沒有抵押品,這導致其不能從正規商業銀行貸款,只能去民間借貸,那樣利息要高得多,成本高得多。”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談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不能離開整體宏觀環境來談。

  他提出,現在大家議論得很多的是金融不能“脫實向虛”,多數人在抱怨“中小企業貸款難、貸款貴”以及商業銀行不作為。但深究其背後的原因,會發現商業銀行不願意貸款,不僅因為風險高,更主要是因為看不到回報。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製造業成本太高。“為什麼成本高?其中一個原因是房地産價格漲得快,影響到製造業,導致實體經濟的整體成本上升,再加上有的行業産品結構不合理,導致總體上製造業處於困難時期。

  土地物業成本也是讓戴公興最心急的。他説,我國的土地物業成本最高要比美國高出50多倍。“這麼高的土地成本,物業成本一定很高,很多服務業沒法兒做下去了。這大大降低了我國企業的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董事長傅育寧也認為,製造業能否提振,和現行的財政政策、高房價、高地價都有很大關係,“比如養老行業以及一些和社區配套的支援消費的實體經濟,根本沒有能力承受高地價”。

  傅育寧建議,是否應該像教育和醫療行業一樣,給支援就業的實體經濟以土地等資源支援。他呼籲,2017年的政府工作計劃中,應該進一步增強支援實體經濟政策的配套性和針對性。

  “內”“外”下功夫才可振興實體經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如何振興實體經濟,莊聰生表示,要從“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政府要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比如降低企業成本等,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企業要努力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實現産業轉型升級。”莊聰生説。

  莊聰生建議,振興實體經濟要淡化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稅源”色彩,“不能把他們作為稅收的主要來源”,要“放水養魚”,需要更多扶持。

  不同於2016年的提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明確提出,“要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

  對於實體企業自身,莊聰生指出,改革的重點應在引導企業創新,通過産品升級引導消費升級。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培羅蒙西服公司總經理金建華表示,對於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具體方向,每個行業都有一個關鍵拐點,要充分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每個行業都要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要符合市場需求、符合消費需求,”金建華以自己所在的服裝行業為例,“紡織、服裝行業就應該走品牌化道路,從單純的傳統工業向時尚産業轉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都第一次被明確納入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措施中。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