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中國經濟蓄勢前行的新動力

2016年12月13日 13:56:4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在動蕩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下,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程度不同地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傳統的增長動力在逐步減弱,需要在新常態下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因此,發展創新型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已經成為主要經濟體産業結構升級和搶佔全球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當前,中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正在逐步産生效果,並增強中國經濟蓄勢前行的新發展動力。

  在中國當前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主要是在勞動力成本等持續上升、追趕型增長方式面臨外部約束等背景下的必然政策選擇,體現了內生增長的內涵。經典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國家或地區經濟可不依賴外力推動而通過自身內在因素實現持續健康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要素,其中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勞動分工程度和專業化人力資本的積累水準決定技術創新水準高低。技術進步帶來消費需求結構和産業結構分化,由技術研發機制、市場培育機制、制度激勵機制共同作用直接推動産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內生性增長體現為需求、知識、制度等內生變數的增長。同時,基於中國當前的市場潛力、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雄厚積累,推動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是有現實條件支援的。另外,適應轉型需求的戰略新興産業,往往對整個産業的轉型具有一定的先行、引領、引導作用。技術的重大突破導致技術分化,形成不同發展方向的技術,繼而依靠技術選擇形成市場信賴的技術群和企業群。産業創新技術的先行性、主導性和突破性,使産業具有政策導向作用,預示著未來經濟發展重心能夠代表未來科技、産業發展的方向,成為産業發展的主流,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對經濟和産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2016年以來,中國加快推進“三大戰略”從藍圖向現實轉化。一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産能合作和重大標誌性工程落定。二是新增長帶、增長極支撐作用顯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項目加快實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規劃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通用航空、城市輕軌等新興綜合交通建設進一步加強。三是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形態快速發展,如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和生物技術的應用創新快速拓展,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改造提速。

  同時,制度、政策鼓勵和保障催促新經濟、新動能茁壯孕育成長,對經濟穩定增長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是商事制度改革再次提速,“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全社會創業創新呈現蓬勃發展的好勢頭。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01萬戶,同比增長27%,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戶。二是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制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加快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自主研發和製造生産,落實中國製造“2025”,實施網際網路加行動計劃和國家大數據戰略,超級計算、量子通信和大飛機等尖端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16年前7個月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9.5%。

  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發展快速。2015年新興産業領域27個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1.9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3%和10.4%。戰略性新興産業七大行業全年PMI平均指數都處於榮枯線以上,均高於同期的美國製造業和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到2016年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産業繼續良好發展勢頭,産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5.1%,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4.7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83.7%。根據戰略性新興産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産值規模有望超過60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15%。

  當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又來到一個新的歷史性選擇關頭,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除了激烈外部競爭壓力,內部同樣面臨許多嚴重的問題。一是産業發展的制度和體制障礙需要進一步理順,財政金融政策支援、資源傾斜優先配置等具體落實措施和政策沒有完善。二是面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壁壘,技術創新進步還需要加大原始積累,關鍵和核心技術領域優勢不明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研發、轉化利用效率不高。三是光伏、風電等個別産業領域出現産能難以消化過剩問題。

  展望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發展,一是增強制度內生增長機制的建設,在政策傾斜扶持,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配置優先,夯實競爭的基礎。二是更加重視從需求端拉動産業發展,綜合併用各類手段培育新興産業市場。三是把握好中國現有的産業基礎和發展比較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發展重點和優勢産業,加強與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結合,推進完整的産業鏈體系。四是圍繞重點領域集中力量突破制約産業發展的技術進步核心關鍵問題。

  梢栽ぜ疲隨著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進一步加速發展,這些順應經濟轉型需要的新興産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蓄勢前行的新動力。(作者巴曙松,教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博士生導師;李懋,東北大學博士生,供職單位國家開發銀行西藏分行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