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媒體: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召開

2016年12月13日 13:56:44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對於2017年的經濟工作,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産業發展的重要信號。

  按照慣例,每年研究分析來年經濟工作的最後一次政治局會議尤為關鍵,扮演著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基調的重要角色,後者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指揮。除此之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在12月份召開,部署來年的三農工作,同時也是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預熱。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五年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開。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産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産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明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在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異常不確定的大環境下,2017年的經濟工作仍會以“穩”字當頭,且很可能保留6.5%~7%的增長目標,併為此實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預算赤字會提高到3.5%左右。因此,控制資産泡沫和金融風險將成為2017年的重點。

  而在市場關注的房地産方面,未來將出臺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能使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所有政策。

  “擰水分”

  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描述2017年經濟工作時用了不到600字,但卻透露出了不少資訊。其中,特別分隔出一段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髮現,自2012年以來,穩增長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2017年也將如此。

  “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沒有變,財政、貨幣政策還是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是明年首要任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

  以“穩”字當頭,其中一面便是抑制資産泡沫,防止金融風險。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一些資金“脫實向虛”,擾亂實體經濟信心。

  今年7月份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抑制資産泡沫”;10月的政治局會議又將這一要求細化到了貨幣政策的層面,要求“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産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顯然,中央正不斷加強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9日表示,自4月份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以來,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整體水準在下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目前,專項整治工作已進入清理整頓階段。

  而在被認為是“抑制資産泡沫”主要方向的房地産方面,多地已出臺樓市調控政策。對於2017年房地産市場的動向,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産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産估價師和房地産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表示,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是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産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係。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的房地産調控注重短期效應,經濟低迷時希望借此拉動經濟,過熱時又通過限購限貸進行調控,沒有從本質上來研究房地産調控長效機制。未來肯定要出臺所有政策,比如加大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減輕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在購房需求上可以採取限購限貸政策,並在合適的時機推出房地産稅。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經濟階段性企穩條件逐步形成,但要高度重視房地産和金融領域風險,避免風險繼續積累和擴散,並在推進結構性改革中使風險逐步得到釋放。

  他指出,穩中求進要為經濟築底創造條件。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宏觀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實現經濟築底企穩,不能急於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

  “練肌肉”

  “擰水分”的目的則是讓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製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産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日前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僅僅用金融杠桿來搞發展,對中國來講是災難性的。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的觀點與董明珠不謀而合:“如果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於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章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的挑戰。

  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迎接挑戰。工信部7日發佈了《智慧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到2025年,重點産業初步實現智慧轉型。

  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製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製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援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慧製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慧製造領域。同時支援裝備製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不少專家認為,智慧製造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企改革的核心是要穩中求進,目前有一些穩定就不需要改革的輿論是不可取的。在穩增長、穩預期的同時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需要重大的關鍵性改革牽引結構調整,用改革的成就來增強發展信心。

  中央深改組近期通過的三個關於國有資本管理的文件明確,國資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國資委副主任劉強在9日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國資委正在通過職能轉變,設立了資本運營和收益管理局,就是為了突出“管資本”。與此同時,國資委正在制定出資人監管的權利和責任清單,按照現在的進展情況,國資委已經制定了這個清單,共有30多項權責。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除此之外,此次政治局會議還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並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