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響“前奏”:2017年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2016年12月13日 13:56:44  來源:第一財經
字號: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如何為2017年經濟工作定調是本次會議重點。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透露了部分明年工作的重大思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穩中求進是工作基調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品質效益提升,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但是,經濟運作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領域金融風險顯現,部分地區困難較大等。

  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依然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一年,依然要圍繞“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來開展經濟工作。考慮到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明年在推進結構行改革的同時,也要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和防範系統性風險。

  章俊認為,中央會堅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依然是最恰當的組合。綜合考量明年經濟的挑戰和機遇,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區間會設定在6.0%-7.0%,區間下限下調0.5個百分點可以為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間和靈活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穩中求進,一條底線就是民生要穩,不論改革還是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民生。明年要繼續下大力氣落實精準就業、精準扶貧等保民生工作,做好社會政策托底。

  振興實體經濟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資本“脫實向虛”令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

  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産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産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明年政府推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資訊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製造業需要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網際網路的衝擊,要勇於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國企改革要加快

  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姚洋認為,明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要加快推進。國企改革關係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要抓住這一關鍵突破口,其他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9號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人口紅利拐點,資本回報率下降,以及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未來維持中高速增長的首要途徑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對中國而言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市場經濟改革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重要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中國經濟的潛在産出水準。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明年的國企改革,改革的重點有可能側重在體制框架、機制和經濟結構三個方面。框架仍以三層國資管理體系為主,機制主要是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結構則是完善國資佈局、加快兼併重組的步伐、新動能的形成等等。

  李錦表示,今年開始明顯加快的央企重組將延續到明年,這一輪重組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此前的重組大都是在“一帶一路”、參與國際競爭的外部背景下開展的,比如南車北車重組;但今年則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結構調整的內部環境下進行的。

  張喜武在9號的媒體通氣會上明確了央企重組的三大思路:瞄準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推進重組,助力産業發展轉型升級推進重組;發揮協同效應提升效率推進重組。他表示,從實踐情況看,這兩年的央企重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明年央企數量會繼續減少到兩位數。

  關鍵領域改革待突破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破解發展難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專家分析,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明年一些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絕不能放鬆。

  張立群表示,經濟運作更加健康、平穩、可持續,關鍵要有體制機制保障,需要一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區,涉及很多重大利益的調整。把握好穩和進的關係,對於順利推進各方面改革至關重要。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一些涉及土地、資本和勞動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方面,市場正期待著真正的突破;在老百姓關心、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領域,還需要真正地攻堅克難,儘快拿出有效的方案。

  滕泰表示,以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例,不論是魏則西事件還是廣東傷醫案,僅僅是醫療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一個側面,任何微小事件都可能迅速引發全社會的不滿。所以這種情況下要儘快展開醫療供給側改革,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竹籃打水;也不能搞形式主義,換湯不換藥;更不能把什麼問題都推到機制上或者所謂的世界性難題上,畏難推諉、無所作為。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