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日韓青年創業溫差大 中國熱日本微韓國弱

2016年12月09日 13:5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編者按:中國“熱”,日本“微”,韓國“弱”,這是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去年一份研究中日韓青年創業報告得出的結論。根據該調查,同樣是首都圈的大學生,畢業後希望創業的中國人比例是40.8%,而韓國和日本分別只有6.1%和3.8%。同是東亞國家,彼此在文化傳統上又有諸多相通之處,為何青年對創業的態度如此迥異?“中國政府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極大的推動,讓中國青年認為創業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形成一股社會浪潮。而韓國和日本政府對此的推動力度不大,扶植政策也不是很多。”這是中國技術經濟觀察家瞬雨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達的觀點。除了政府方面的原因,在採訪中,記者還看到了一個青年急於解決生計問題的韓國社會,一個重視規則的日本社會。

  偏“革新”的中國與偏“傳統”的日韓

  “25年前,我是北京大學的老師,後來去加拿大留學,1996年回到中國,今年是我回國創業的第20年。這20年來,我看到中國驚人的變化。”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和王強于2011年成立真格基金,幫助中國青年創業。徐小平對《環球時報》記者參加的“中日韓三國媒體採訪團”説,“驚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上世紀90年代,中國學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去美國留學,獲得國際競爭力,到了21世紀,主流就是回國工作;90年代的年輕人,回國後最大的夢想就是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1世紀以後,大量成功的創業者成了這一代青年的榜樣,創業者成了偶像。“整個中國社會在意識觀念上,從恐懼創業、懷疑創業,到鼓勵創業、擁抱創業,發生了很大改變,創業環境也越來越好。”

  今年6月,由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佈。報告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2.3%上升到2015屆的3%。雖然比例看似不大,但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佈的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人數680.9萬估算,2015屆大學生中約有20.4萬人選擇了創業。與之相對應的是,選擇在國企就業的大學生比例從2013屆的22%下降到2015屆的18%。

  韓國的情況與中國不太一樣,《環球時報》記者就著實為尋找一名創業的韓國青年進行採訪犯起了愁。記者向身邊的韓國年輕朋友了解,在這裡,有“鐵飯碗”之稱的公務員、檢察官、律師、醫生以及大企業仍是大部分青年的職業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年輕人創業熱情不足的一個社會背景是,青年失業正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根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韓國今年10月的青年失業率是8.5%,創下17年來同月新高。而今年6月,韓國青年失業率一路飆升至10.3%,創下17年新高。因此,許多韓國青年是由於“沒辦法”才考慮創業。根據“中日韓三國青年創業”報告,這種情況的韓國創業者比例佔30.2%,遠高於中國的10.7%和日本的9.1%。該報告的調查對像是中日韓三國的500多名大學生。

  日本青年創業的情況也正在呈下降趨勢。據2011年日本中小企業廳發佈的報告顯示,1987年有創業意向的人數為178.4萬,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開始驟減,2007年降至101.4萬人;40歲以下的創業主力軍從1987年的49.8%減至2007年的41.5%。

  “‘我是三菱公司的山本’比‘我是山本商店的老闆’更有分量。”一名從事中日商貿工作的日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日本人獲得身份認同感的方式有兩種:工作以前拼學校,工作以後拼公司”。中國人講究“英雄不問出處”,而日本不同,上升管道比較有限。

  創業熱情有“溫差”,創業動機不一樣,創業的方向也不同。上述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報告顯示,31.3%的韓國大學生傾向於餐飲業等領域,中國青年則非常關注與“革新型”相關的IT領域(20.1%)。另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集中于餐廳、便利店等服務業的20歲年齡層韓國創業者佔74%。記者同時在大量採訪中發現,日本人創業的局限性也比較強,集中在餐廳、咖啡廳和各種事務所。

  26歲的張博涵看起來稚氣未脫,脖子上挂著一副耳機,他的名片上寫著“北京視感科技有限公司CEO”,也是真格基金的投資對象之一,他的夢想與音樂有關。張博涵對《環球時報》表示:“雖然我是學金融的,但我對吉他和音樂一直有非常強烈的熱愛。其實像吉他這麼浪漫、有校園情懷的産物,很多男生都想學,但學會的人很少。為什麼打遊戲不會停,但學吉他就不知不覺地停下來了?核心就是因為樂器沒有一個交互系統,所以當時我們想,在彈一首曲子時,能不能把下一個該彈的位置亮出來,把音樂簡化了以後做成快速上手的産品。”在這個構想下,張博涵推出了智慧化的尤克裏裏和吉他産品,“如果你去專業培訓班學習樂器,花幾千塊錢都不一定學得會,但我能以三位數的價格讓你學會”。

  32歲的高山理惠已在日本某諮詢公司工作10年,“自己開個諮詢事務所”的念頭不知在腦子裏想了多少遍,“加班太多,長時間得不到休息,自己開事務所時間上能靈活不少”。不過高山擔心,“現在年薪不錯,單幹萬一拉不到客戶怎麼辦?你也知道日本是個注重信譽度的國家,大家都願意找大公司,誰找個體戶啊?”

  不創業的原因:危險,奇怪……

  為何不創業?“在重視規則的日本,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這是一條既有軌道,一旦做些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就會被認為‘奇怪’。”2013年,40歲的伊藤徵樹選擇在北京創業,開起了自己的料理教室,專門教人們學做日本的家庭料理。他説,也因為如此,“很多日本年輕人想不到創業這個選項,他們的父母一輩子是上班族,沒什麼機會接觸到創業的人。”伊藤還補充説,“按照日本的論調,創業是件危險的事。有些聰明人創業成功,也不鼓勵手下人創業,只希望他們好好完成安排好的工作。”

  “創業是件危險的事情”,這或許從韓國KBS電視臺今年3月的電視節目《明見萬里》也能有所體現。該節目當時説,中國青年從創業到成功,“國家和社會可以允許他們失敗的次數”為2.8次,這與美國矽谷創業的青年失敗次數相同。而日本是1次,韓國為1.3次。失敗次數少意味著嘗試的機會也少。

  2009年,跟多數日企員工一樣,伊藤徵樹被派到北京工作,4年任期結束,他離開了工作快20年的公司,留在北京創業。“我在中國看到了可能性。”伊藤説,“來中國之前幾乎沒想過創業,後來想自由一些,有時間做其他喜歡的事情,所以決定創業”。而中國的創業環境確實比日本寬鬆一些,伊藤的料理教室就開在他租住的公寓裏,並未特別辦理營業執照,除去購置授課所需食材,沒有別的開銷,投資少,風險低。同樣的料理教室放到日本,必須先辦理合法手續,租賃額外的教學場所,還要求一定額度的資本金,“門檻高,固定支出多”。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啟動資金一般會成為日本人創業的難題,他們很難獲得幾百萬融資。而在中國,技術經濟觀察家瞬雨7日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多數是備受寵愛的獨生子女,所以想做什麼事情易於得到家人支援,“創業是一個很燒錢的事情,風投喜歡在項目的成長期介入,種子期的費用往往需要自己籌錢,對年輕人來説沒有家人支援困難太大”。《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也印證了專家的觀點:2015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主要依靠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和個人積蓄,本科生的比例為78%,而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政府資助的比例均較小,還不到5%。

  出於資金、人脈和經驗等原因,日本創業者呈“高齡化”,《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多為30歲以上,比如已經提到的伊藤,比如36歲的中村由美。她上半年還在日本福岡諮詢如何創辦會計師事務所,最近記者跟她再次聯繫後得知,事務所已經開起來了。

  韓國的情況有和日本相似的地方。在韓國青年看來,“創業失敗的風險”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在“中日韓三國青年創業”調查中,38%的韓國受訪者提到這點,而中國青年僅17.8%。韓國《首爾經濟》就報道了去年11月初在首爾銅雀區開韓式餐館的樸某(29歲)的情況。他最近為是否要關門而焦慮不已,“剛開門時,不少親朋好友來捧場,加之周圍住戶前來嘗鮮,所以生意還不錯。但國內經濟持續不景氣,飯館也隨著客人越來越少陷入困境。”

  韓國青年創業的領域大多是低水準的競爭激烈領域,從事高精尖和先導行業的並不多,由此帶來的就是創業失敗狀況嚴重。韓國統計廳去年10月向國會提交的統計數據顯示,年輕人創業的小企業,1年內關門的佔51%,5年內關門的佔83%。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除了整體經濟狀況不佳,韓國青年難創業的原因還包括:韓國大財閥擠壓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中年人一般在50歲左右就退休了,他們憑藉一定的資本優勢也在開辦自己的企業,因此韓國青年人低水準創業面臨與父輩的競爭;韓國金融業對青年創業忽視的傳統,使不少韓國青年人創業面臨貸款難的問題。

  政府鼓勵,但效果有限

  12月3日,韓國著名的全州傳統韓屋村舉行了“青年自由集市”活動,20余名青年創業家身著韓服,介紹自己直接開發設計的創業理念,銷售無人機、塔羅牌等創意産品。全州市新增長産業本部相關人士稱,此次自由集市活動對早期缺乏資金的青年創業者來説是絕好的機會。2016年以來,全州市已投入1.48億韓元資金,推進“全州青年創造就業、創業支援事業”。無獨有偶,韓國釜山市著名的國際市場今年10月新運營了“全球符合文化空間”和“What Na Mall”,聚集了一批青年商人開辦主題店舖。

  韓國政府近年來頻繁推出支援青年創業項目,也出現一些同時促進青年個人和地區發展的成功事例,然而現實依然殘酷。根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今年5月韓國青年層(15-29歲)參加經濟活動的比例僅47.3%,這意味著超過半數的韓國青年人處於無經濟來源狀態。

  在日本,《七天創業》《一萬日元創業》《邁出第一步——成功人士的創業術》等書籍近期搶佔書店黃金席位,“人脈交流會”“創業討論會”等活動層出不窮,日本人似乎開始對創業産生興趣。而日本地方政府在鼓勵創業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福岡的創業率已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並在2014年推出“創業咖啡廳”,一天裏有12小時派出中小企業稅務師、律師等專家免費為有意創業者提供諮詢,費用全部由福岡市政府承擔。

  不過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日本政府部門一般不敢輕易鼓勵創業創新,因為市場就那麼大,有時難免觸及某些企業的既有利益。另外有數據顯示,雖然日本有創業意向的人在增加,但最後付諸行動的不到1/4。

  中國的創業熱情在外界看來很高,不過在張博涵看來,90後創業者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創業都是深思熟慮後的選擇,真正有想法並能把別的路都斷掉去創業的人並不多”。

  瞬雨表示,開創新的産品空間才能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但風險大,“年輕人創新容易‘拍腦瓜’,在存在諸多未知數的情況下去探索,去試錯”。不過他強調,即便如此,創業是經歷一次次不成熟才發展起來的,永遠等不來成熟的時機,“應該鼓勵年輕人不斷嘗試”。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