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如何看待西方反全球化現象(經濟透視)

2016年06月22日 09:4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近期,西方國家有些不太平:美國有“特朗普現象”,英國為“脫歐”而爭鬥,德國反對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美國兩黨候選人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説不……種種現象中,不時捲起對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情緒和言論。

  問題的根子還是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華爾街金融風暴已過去8年,但發達國家經濟依然復蘇緩慢。債臺高築與失業率高企,使中産和貧民階層的生活持續惡化,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曾撰文批評美國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現象,認為“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受”,這與林肯總統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概念完全不同。經濟上的挫敗使中産階層,尤其是年輕人和窮人缺少了機會和希望;經濟不振則導致貿易壁壘升級,資産保護、反外資、反移民等現象迭出;而政治右傾又使得民粹主義、反移民、種族主義等大行其道。結果,反全球化成為對現實不滿的發泄,也成為在野政治家手中一張反政府王牌。

  歷史上,全球每次大的危機後,往往伴隨著民粹主義等極端行為。如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出現了意、德、西獨裁政府;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英國進行了第一次“脫歐”公投。今天,相似的一幕若隱若現。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經濟全球化畢竟不是西方化,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它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各國社會進步的推動因素。過去20餘年中,經濟全球化使全球南北差距漸趨縮小,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超過預期減半的目標。而且,這些成績大多是在2000年後取得的。如果全世界的中低收入階層在全球化下過得更好,可以説經濟全球化整體上是有益的。

  事實上,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迫使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無序發展進行反思。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記取教訓,在未來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中遵循共建、共商、共用原則,重心需從制度安排轉向和諧發展,探尋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重新賦予經濟全球化生命與活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2日 22 版)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