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新常態 光明論】破除資源型城市“詛咒” 實現東北轉型發展

2016年05月31日 14:03:00  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
字號:    

  2016-05-31 11:23:04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作者:責任編輯:張琳   編者按:5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振興東北經濟再次躍入公眾視野。從遼寧到吉林,再到黑龍江,三年時間習總書記的足跡已遍佈東三省。“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如何破除資源魔咒,實現東北經濟轉型發展?現刊發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鄒一南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新常態 光明論】破除資源型城市“詛咒” 實現東北轉型發展

  這是5月23日下午,習近平在伊春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林場職工劉養順家,同一家人及其鄰居們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經濟學中有一個“資源詛咒”理論,即豐富的資源所帶來的財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動力萎縮,其他部門失去競爭力的現象。東北地區是共和國的長子,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工業基礎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片面倚重工業尤其是資源型工業的發展模式,使東北地區陷入“資源詛咒”,眾多資源型城市難以改出單一的産業結構,老工業基地的增長速度持續放緩。

  目前,東北地區共有資源型城市37個,其中衰退型資源城市超過50%,已呈現明顯的面狀分佈特徵。這些城市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經濟結構單一:表現為大企業、小市政,大重工、小輕工,大國有、小民營;管理體制二元,資源型城市普遍經歷了“先企業、後城市”的成長過程,資源開發和現代城市管理相脫節;三是城市功能分化。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資源型城市企業辦社會包袱沉重,使資源型城市事實上有工礦區和非工礦區兩個相對分離的功能圈。東北的資源型城市面臨沉重的轉型壓力,一些深層次矛盾仍有待解決。

  國家的能源需求與城市的多元化發展目標的矛盾。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快速提高,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至少從短期看,作為重要的自由能源供給基地的東北資源型城市,為保證資源、能源的剛性需求和國家戰略安全,仍然需要繼續承擔供給資源、能源的責任和壓力。

  而在開採技術水準不能迅速提高、資源和能源粗放型生産模式又很難改變的條件下,必然會阻礙資源型城市多元化發展目標的實現,並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為興起于計劃經濟時代的資源型城市,以政府力量為主導,國有企業佔主體的發展模式具有較大的發展慣性,普遍存在“礦城一體”、“企政合一”現象。計劃色彩和政府烙印濃重,其市場的應變性、適應性和可控性較差。使得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也呈現明顯的輸血式特徵,造血能力不足,僅依靠市場力量實現多元化發展存在挑戰。

  依賴資源開發與依靠創新驅動的矛盾。經濟學中有一個“資源詛咒”理論,即豐富的資源所帶來的財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動力萎縮,其他部門失去競爭力的現象。對於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追求資源開發的規模化幾乎成了其降低開發成本、追求高額利潤、提高産業競爭力的鐵定法則。這種資源開發的短期效應,使資源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不利於創新環境和創新體系的形成,在客觀上抑制了非資源型産業的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阻礙了創新活力的形成和創新人才的培育。

  由於資源型産業的資産專用性較強,産品中凝結的技術性要素少,前後向正外部性都不大,造成資源型經濟對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致使資源型城市的技術進步動力不足,技術創新緩慢。在當前上游資源型産業産能過剩的背景下,行業利潤的大幅下降使資源型城市面臨嚴峻的發展停滯挑戰。

【新常態 光明論】破除資源型城市“詛咒” 實現東北轉型發展

  這是5月24日下午,習近平同正在進行伊瑪堪説唱教學的村民們親切交流。

  此外,資源開發的環境破壞與資源型城市生態優化的目標矛盾。對自然資源大規模、粗放式的開採,必定帶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在追求財富積累和經濟增長的目標下,資源稟賦條件好的地區,礦山企業異軍突起,形成了大規模、高強度、群體化的資源開發局面,許多資源型城市,因礦而興,因礦而建,礦上建城,城下採礦。近年來,環境污染、生態衰退、資源枯竭等資源型産業的外部性問題已經凸顯。

  儘管中央早已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但就目前來看,由於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促進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善,還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地方的礦山與林場均歸行業主管部門所有, 難以形成統一的開發規劃,地方政府與林礦管理部門各自為政,不能統籌使用與合理配置經濟要素。現行政策對資源型城市尚未能完全做到區別對待和分類指導,尤其是對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資源型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標、支援領域以及政策效果評價沒能顯示出應有的不同和差異。

  人口流動和社會穩定的矛盾。資源型工業屬於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需要大量擁有專門技術的工人,這就決定了資源型地區必然要經歷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這會給地區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來務工者極大地增加了當地社會負擔,改變了地區傳統的社會結構,資源型地區的本地居民認為大量涌入的外來人口破壞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搶走了本來屬於自己的就業機會,給地區帶來了諸多不安定的因素。同時,對於工礦業地區,外來打工者大多是青年或者中年的男性,勞動力,地區內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人口結構極不合理,進一步加深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尤其是工礦業企業的限産停業常態化,原先吸納大量就業的資源型城市開始面臨人口流出的壓力,這對城市經濟集聚和服務業發展都産生巨大而深遠的不利影響。

  5月23日至25日,習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緊要關口,既是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也是大有作為的窗口期。東北地區的轉方式調結構任務尤其艱巨,要著力優化産業結構,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去年在吉林調研時,習總書記也指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現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補課。” 他強調,老工業基地支柱産業要通過創新實現優化升級、脫胎換骨,進行深入改革創新,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

【新常態 光明論】破除資源型城市“詛咒” 實現東北轉型發展

  這是5月25日上午,習近平在哈爾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聽取科技人員介紹網路安全技術研發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推進東北地區的資源型城市轉型,須從觀念、産業、生態和體制等方面入手,破除資源“詛咒”,實現轉型發展。

  一是推進觀念轉變。要改變資源型城市的幹部群眾對固有發展路徑的依賴,不斷促進思想解放,系統轉變觀念。針對産業結構失衡的實際,要跳出資源導向的發展框架;針對資源日益枯竭的現狀,要提早謀劃促進新興産業發展;針對粗放式發展的痼疾,要樹立集約、節約發展觀,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探索發展迴圈經濟路徑;針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要強化協調發展理念,加快形成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區域空間格局;針對人口結構失衡的趨勢,要注重民生的改善,切實踐行以人為本、共用發展的新理念。

  二是推動經濟轉型。要明確轉型目標要求,根據每個資源型城市的特點,揚長補短,精準定位,促進最有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産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以高端化、低碳化、網路化、智慧化為目標,實施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工程,推進“兩化融合”和“網際網路+”,延長産業鏈條,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準,打造産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資源深加工産業基地。

  三是促進環境轉優。要嚴格標準,倒逼環境改善,促進節能減排、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三位一體”協調推進,算好生態這本帳,讓東北振興之路可持續。要圍繞産業低碳化、交通清潔化、建築綠色化、服務業集約化、主要污染物減量化、可再生資源利用規模化,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要突出抓好大氣污染防治、水體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要開展採礦沉陷區、廢棄礦山等重大地質環境問題治理,讓廢棄礦山和土地重披綠裝。開展大規模的綠化提升行動,提高森林和綠化覆蓋率。

  四是深化體制轉軌。要以制度性安排和法治為保障,促進轉型發展體制機制建設。一方面要推動體制機制變革。要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在深化國企改革的過程椎間盤買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另一方面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把發展開放型經濟擺上重要位置,以優質服務、優良環境增強對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吸引力,同時要加大在資本市場融資力度,積極運用PPP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統籌協調城鄉、社會建設,推動社會治理轉型。(作者係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鄒一南)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