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評論:還能期待投資拉動經濟嗎?

2016年04月20日 13:30: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一季度GDP增速出爐。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6.7%,增速在6.5%至7%的年度預期目標區間範圍內,投資10.7%的增幅均高於市場預期,消費同比增長9.7%;多項經濟運作評價指標出現幾年來首次企穩和小幅回升,國家統計局認為,經濟運作延續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新興動能加快積聚,一些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國民經濟開局良好。

  企穩可以預料 投資作用仍大

  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6.7%,增速在6.5%至7%的年度預期目標區間範圍內,只比去年四季度的6.8%少了一點。從就業、收入、物價這三大民生指標來看,均處於穩定向好的狀態。雖然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但因該數字比市場之前在忐忑中做出的預期好出不少,所以也被認為是“開門紅”。

  經濟回暖,資本先知。A股從3月1日拉開本輪上漲行情,到4月15日,滬指漲幅已經超過15%,這個15%,相信一大半是經濟回暖預期的直接或間接貢獻。當然,金融市場對經濟基本面的反應要麼不及,要麼過度;要麼滯後,要麼超前,其失之“理性”的走勢,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對於經濟的認識。2016年以來,金融市場的波動放大了很多人對於經濟的消極預期,而當下,它又超前反映了經濟的回暖。我們對GDP“開門紅”或許還要保持審慎,但至少可淡定些了。實際上,在3月份出口正增長、投資增速穩中有升、3月份PPI好于預期等一系列數據回暖的情況下,GDP的企穩是自然而然且可以預料的事情。

  基建、房地産投資仍然發揮著經濟穩定器的作用,資本對這方面的投入有其效果。説投資拉動的模式在中國難以為繼,其實這只説對了一半,原因在於,只要優化資源配置,也即適當調整央企、地方政府和民企的角色定位——由央企提供整體規劃和資金,地方政府借助地方國資平臺給予資源配套和行政支援,民企充分發揮其成本優勢和靈活機制,利用三者合作的模式,未來十年新一輪投資拉動仍然是有空間的。而這種由央企主導的經濟模式並非臆想,它已經進入實踐了。

  投資拉動已成歷史

  ■魯寧

  雖然一季度部分經濟指標有不同程度企穩回升,但考慮到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陣痛至少要貫穿整個“十三五”,未來幾年,乃至到“十四五”前期,中國經濟都難以擺脫L型的運作軌跡。而且,在整個“十三五”期間,L型的運作軌跡中還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段,呈現出難以提前預測的W型波動。

  以發展階段作為參照物,作更具縱深的透視性預測,中國經濟已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市場條件。換句話講,只要提高投資規模和強度,就可強勢拉動經濟增長的,這樣的發展階段在中國已經成為歷史。

  眼下,正是上市商業銀行公佈今年首季報的時節,一些地方所有、經營自由度較大的省級上市銀行,其貸款佔比的持續下滑,則提供了另一種佐證。譬如,翻閱錦州銀行、青島銀行、盛京銀行、徽商銀行、重慶商業銀行等中型上市銀行資産配置表,其商業信貸在總資産中的配置比例已全部下滑到半數以下。這足以説明,實體經濟有效融資意願非常低迷。

  國內商業銀行不分上市與否,其主要利潤仍來自於存貸利差。銀行貸款放不出去,存款利息卻要照付,客觀上逼迫銀行進一步“縮小”服務實體經濟之主業,將本該用於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轉投至信託産品、保險産品、證券衍生品、資管産品、理財産品、債券産品等資本市場,作內迴圈式的短期套利,以至於金融杠桿越加越“高”、越加越“粗”,整個金融市場泡沫越吹越大。去杠桿已被納入今年供給側改革“三去”之主要“一去”,當人們看清了實體經濟的真實狀況,以及去産能勢必進一步增加銀行壞賬所面臨的掣肘與拖累,就足以想到,僅一個去杠桿之任務,實施起來將是多麼艱難。

  無論從哪個角度掂量,僅憑短期經濟指標有所改善,就得出“可以鬆口氣”的判斷,認為中國經濟可以重回強勁增長通道,都有些不切實際。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的確有所改善,但僅與去年同期作個對比,總量、消費、投資、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等四項增速都呈繼續小幅下滑態勢。在6.5%至7%的區間內,中國經濟的起起伏伏,可能將是整個“十三五”的常態。“起”了切忌盲目樂觀,“伏”了亦不可一驚一乍,咬緊牙關調好結構,才能最終走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擔憂。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