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IT

個人資訊販賣呈精細分類趨勢 民眾被貼標簽精準騷擾

2016年12月26日 10:43:29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消費者被貼“股民”“車主”“家長”等標簽

  “騙子怎麼知道我家剛買了一台電視?”“這公司從哪兒打聽到我的車該買保險了?”“我就考了一次研究生,之後每年都會接到培訓班的招生電話”……不請自來的詐騙短信、推銷廣告本就令人不勝其煩,如今更讓人瞠目的是,這些“騷擾”非常精準。北京晨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網上非法出售個人資訊的渠道已呈現精細分類的趨勢,普通百姓被貼上標簽劃入“股民資訊”、“車主名錄”、“學生家長”等,標價也因群而異。對此,北京警方表示,出售和購買個人資訊屬於違法行為,將面臨刑事處罰。

  被騙案例

  案例1 剛購物就遇退款“假客服”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二”期間,市民李先生瘋狂過了一把購物癮。在等待收貨的過程中,他接到自稱是淘寶客服的電話。“她説因為支付寶系統升級,導致我已經點擊收貨的物品在後臺支付時出現問題,需要我按照客服要求和提示進行退款操作”。一開始,李先生被對方的這套説辭説蒙了,詢問為何付款失敗還要給他退款。客服稱是因為後臺混亂,導致商家多收貨款和買家多次付款。李先生很奇怪,自己從未收到過多扣款提示,“我雖然有些納悶,但她説要把錢退回到我的賬戶。我想著反正沒有損失,就答應了”。

  李先生稱,很快客服發來一條短信,其中有一個連結。“我點擊連結後頁面顯示淘寶系統升級和退款,頁面和官網的付款頁面一模一樣”,點擊退款後,顯示出的頁面要求輸入銀行賬號、身份證號碼和驗證碼。當李先生輸完個人資訊後又收到一條驗證碼。此時,客服電話又打進來,要求他輸入驗證碼後點擊確認,完成退款。“根據以往經驗,退款不需要輸入密碼的啊。”李先生稱自己當時便起了疑心,沒有立即操作,而是回撥客服電話,顯示無法接通。他立即通過淘寶官網撥打客服電話,這才發現根本沒有支付異常的情況,“真是有驚無險,差點就被騙了!”

  案例2 剛按揭就遭裝修隊“轟炸”

  今年10月,王先生在通州經濟開發區給兒子按揭購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誰知道剛把按揭手續辦完,他的困擾也隨之而來。

  “從按揭第二天開始,就有賣沙子的、賣水泥的、安防護網的、推銷家電的打來電話或者發短信,真是輪番轟炸”。一開始,王先生還向對方耐心解釋,自家還未確定何時裝修,明年夏天再説,無奈此説並未阻止各種商家紛至遝來,此後一個月內,他每天都能接到十幾個推銷電話,“真是要瘋了,手機滴滴答答響個不停,不是電話就是短信,安穩覺都睡不好”。

  王先生無奈換了手機號,可剛安靜了一個月,他在傢具城註冊了一個會員後,新手機號又被洩露出去,推銷風暴又來了。“特別是一家小裝修公司的業務員,隔三差五地發給我裝修方案,還有建材讓利的短信,真是煩死了,我只能把這些人都拉進黑名單”。

  最後,王先生乾脆買來一個“老人機”,專門在各商家登記時用,這樣接收推銷電話的任務也就落到這部可有可無的手機上。

  案例3 某網站被指大量客戶數據洩露

  本月12日,網傳某網購平臺用戶的密碼、郵箱、QQ號、電話號碼、身份證等12G(多達數千萬條)的數據遭洩露,對此,購物平臺回應或源自2013年Struts 2安全漏洞問題,正緊急核實數據真偽。

  此外,近日網友發現上千萬條網購個人資訊竟在打包出售,兩天內的網購訂單資訊可賣至每條7元以上,而十天前的數據就只能賣到每條0.3元至0.5元錢。數據包括消費者的姓名、購買商品、收件地址、手機號等詳細資訊。有業內人士解釋,存在價格差異是因為十天前的訂單顧客有可能已收到快遞包裹,超過了資訊詐騙的時效,導致資訊附加值大打折扣。

  記者暗訪

  精選資訊價更高 萬條3800元

  北京晨報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很多貼吧中都有人在求購消費記錄資訊,並對資訊內容作出具體要求,這些網貼都會得到他人的回復,稱可以提供服務。記者在網上隨機聯繫了一位賣家,他報價“基本資訊1萬條300元”,並稱“伺服器提取一手數據,保證品質,長期合作”。

  該客服稱,數據包含買家商品資訊、電話、家庭地址等,“數據源於我們的後臺,不是從網站上抓取的數據,保證品質沒問題。而且時間都是三個月內的”。記者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消費者購物資訊,比如只要購買名包的客戶,對方表示這類精選的個人資訊價格稍貴,1萬條3800元,“有的客戶一次拿幾萬條,我們這兒都是回頭客!”

  隨後對方發來一個“樣品”表格,記者看到其中包括買家姓名、購物詳情、電話、支付寶賬號、家庭住址等資訊。閒聊中,他坦承那些“回頭客”中肯定存在電信詐騙的人,“他們買走幹什麼,我可控制不了”。

  聯繫不上可退款 賣家有信心

  記者還看到,一些資深賣家不僅可提供當天各大網購平臺的數據,還可以提供機票、快遞、身份證等詳細資訊。有些個人資訊被細分成“白領名錄”、“股民資訊”、“車主名錄”、“電視購物名錄”、“高端名錄”等,甚至還有“手機高端用戶”、“銀行高管名錄”、“CEO培訓班名錄”、“北京各高檔俱樂部會員資料”、“學生家長”等。根據所出售數據的詳略之分,這些資訊的價格也從一條幾毛錢到幾元錢不等。

  採訪中,記者加入了一個百餘人的數據銷售群,這裡有數據批發商,也有普通買家,有買有賣,相當活躍。幾個資深成員常常在群中發送廣告,如“大量回收當天隔天的網購快遞數據”等。有人詢價時,賣家會謹慎要求私聊。

  記者以買家身份諮詢,一位賣家稱,自家數據是從後臺拿的,“絕對真實,一般晚上拿,第二天賣,如果你從我這裡拿貨打電話發現對不上,可以找我退款”。

  樓盤資訊也能買 別墅比樓貴

  在這個QQ群中,記者詢問“誰有北京新入住樓盤的業主資料”,不一會兒就有人答話“北京今年200多個新交工樓盤所有業主資料,要不要?準確率在90%以上”。

  在賣家發來的資訊截圖中,列有某新樓盤10個業主資料,包括業主姓名、面積、朝向、戶型、手機號(有遮蓋)。不過對方很快將該圖撤銷,並提醒記者,“你是第一次買資訊吧?行裏的規矩是你把錢打到我的賬號,然後我把資訊發郵件給你。我們的資料都是根據樓盤區域劃分,很有針對性,咱這叫‘點對點服務’”。

  記者向其詢問價格,賣家稱根據樓盤本身價格不同,業主個人資訊價格也不同。“普通住宅一般700戶至4500戶,10個樓盤800元。別墅樓盤一般150戶至至800戶,10個樓盤1200元,買的越多越優惠”。

  核實資訊半真假 買家多設防

  按照幾個賣家發來的樣本,記者一一聯繫買家,嘗試核實個人資訊真偽。

  資訊顯示,11月24日,一位身在江蘇的龔先生曾網購,記者致電對方,電話被接起來。“請問是龔先生嗎?”“你哪位?”對方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反問記者。“您是在網上買了一件大衣嗎?”“你是幹嘛的?”對方再次警惕反問,不等記者回答便挂斷電話,此後不再接聽。

  記者又聯繫了另一位黑龍江買家楊女士。“您是不是前幾天在網上購買了一條繡花連衣裙?”“真夠缺德的,肯定有人把我的資訊賣了,一天接三四個莫名其妙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楊女士的自言自語,隨後被挂斷。

  在賣家提供的50個電話中,記者隨機撥打其中的10個電話,其中3個忙音,2個關機,另5個均可接通。在另一位賣家提供的30個賣家資訊中,只有一個電話可以接通,其餘無果,記者試圖再次詢問這名賣家,卻發現已被對方拉黑。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張靜雅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