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IT

全國圖書館總流通人次兩年新增5800多萬 為何重獲青睞?

2016年07月14日 10:21:2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圖書館為何重獲讀者青睞

在自助圖書館內,大家正在查詢。資料圖片

在公共圖書館內,讀者正在閱讀。資料圖片

  讀者回流明顯

  中青年是主力

  2016年7月3日,星期天,下午5點,首都圖書館B座2樓。離閉館時間還有兩個半小時,但大廳裏依舊人來人往,從2樓到5樓各閱覽室幾乎座無虛席。辦證處旁的電子計數器上顯示“今日進館人次16652次”,數字隨著陸續到來的讀者仍在不斷攀升。

  對首都圖書館館長倪曉建而言,這樣的場景早就習以為常。“越是週末、節假日,讀者越多,最多的一天到館讀者2.3萬人次,簡直人滿為患。”倪曉建説。據統計,2015年共有520余萬人次來首圖看書、借書、參加各類活動。全北京市平均每2人就有1人在2015年到過首圖。其中有64萬人在首圖借書,一年共借252萬冊。

  首都圖書館並非特例。讀者回流的現象在全國各大中型圖書館普遍出現。廣州圖書館2015年接待讀者615.4萬人次,外借文獻754萬冊次,新增註冊讀者31.1萬人。廣圖因此成為年接待讀者和外借書刊最多的公共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內蒙古圖書館、廈門市圖書館等到館讀者人數與書刊外借量均呈明顯上升趨勢。

  一些小型圖書館也同樣如此。南京市江寧區圖書館總面積僅有3390平方米,但2014年到館讀者46.3萬人次,圖書借閱31萬冊次;2015年到館讀者67.5萬人次,圖書借閱44萬冊次。截至今年6月初,江寧區圖書館到館讀者已超過40萬人次。

  更值得驚喜的是到館讀者以中青年為主。以廣州圖書館為例,2015年新增註冊讀者佔比前三位的為21歲—30歲、31歲—40歲、11歲—20歲,三者佔新增註冊讀者量的77%以上。江寧區圖書館館長陳英介紹説:“週末平均每天到館5000人次左右,其中少兒及帶孩子來借書的家長佔六成。來借書、參加講座等文化活動的中青年讀者約佔三成左右,老年讀者只佔一成。”

  據文化部發佈的數據,2015年我國公共圖書館發放借書證5721萬個,比上一年增長45.1%;總流通人次58892萬,增長11%。總流通人次比2014年足足多出5800多萬。

  環境好服務佳

  設備“鳥槍換炮”

  政府投入的持續加大使圖書館的硬體環境有了巨大改進,不少新建圖書館不僅體量龐大,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築,而且寬敞明亮、溫馨舒適、冬暖夏涼。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説,新館對吸引讀者作用明顯。2012年12月28日廣圖新館試運作開放,全面推行免押金註冊,新增註冊讀者量大幅增長,2013年新增註冊讀者量較2012年同比增長536%;2014年接待公眾訪問量較2013年同比增長45.1%,外借文獻量較2013年同比增長28.8%。

  2015年8月22日,遼寧省圖書館新館試運營開放,10.3萬平方米、7000個閱覽座席、1000萬冊藏書能力,使遼圖成為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我們一開始還擔心新館位於渾南新區,離城裏有點遠,讀者會不會嫌遠不來。結果試運營幾個月,到館讀者之多超乎想像。可見距離不是問題,服務能力才是關鍵。”遼圖館長助理姚傑説。

  “這兩年因為要建設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政府對圖書館達標特別重視,投入很大,設施好了,書多了,讀者就願意來。”陳英介紹説,2014年江寧區圖書館獲得財政撥款554萬元,其中新書採購經費100萬元;2016年的財政預算增加至1058萬元,其中新書採購經費400萬元。

  在首都圖書館,幾位受訪讀者都認為,首圖的新書上架又多又快,這是吸引他們來圖書館的首要理由。一位北京工業大學大三的王姓同學説:“學校圖書館沒有的書,在這兒都能借到,一次能借10本,所以我經常來。”在少兒閱覽室裏,一位女士對記者説:“現在繪本特別貴,還是來圖書館借著看合適,這裡品種也多,孩子很喜歡。”她為兒子挑選了一本巨大的繪本《地下》。

  讀者滿意的背後是政府的財政支援。首都圖書館每年的新書採購經費達4000萬元,2015年全國共出圖書44萬餘種,而首圖竟然採購了其中的13萬種38萬冊。“我們圖書館的定位是面向大眾,有些特別專業的書,我們就不採購了。”倪曉建説,即使這樣,首圖入藏新書還以每年40萬冊左右的速度在增加,給新書上架造成很大壓力,以至於目前上書員短缺。

  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也是吸引讀者的利器。2015年,本報曾報道過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推出“你看書,我埋單”的“彩雲服務”,由圖書館和書店聯手,讀者喜歡哪本書就在書店自行選借,自動入藏圖書館。該服務一推出就受到讀者熱烈歡迎。杭州市圖書館在實施“你看書我埋單”時,規定每個讀者最多可以在合作書店自行選借20本書,結果書架幾乎被搬空,最後一個讀者排了5個小時的隊才辦完借閱手續。讀者熱情太高,杭州市圖書館被迫將規定改為每人最多選5本。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館長李曉秋説,目前全國已有70多家圖書館開展了讀者自主選購圖書、由圖書館入藏的服務。

  在24小時書店風靡全國的同時,“24小時圖書館”也悄然出現。在遼寧省圖書館新館一樓,每到傍晚時分,經常能看到以家庭為單位的讀者群進入圖書館,大人和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圖書後,便找一個三張沙發圍坐的角落,靜靜地閱讀,也可來一杯自助咖啡,享受閒適安靜的閱讀氛圍。夜間,上班族忙碌一天后,只需攜帶身份證即可進入,在“深夜書房”度過靜謐又溫馨的閱讀時光。姚傑説:“24小時自助圖書館,全天不打烊,現在有3萬冊書,還不算多,今後要增加,讓讀者24小時隨時來、隨時看、隨時借。”

  先進的硬體設施和優良的軟體服務推升了讀者的借閱熱情。2015年首都圖書館借書最多的一位讀者全年共借了1264冊書;河南省圖書館一位讀者一年借了280冊書。

  到圖書館聽講座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各大中型圖書館普遍開設了各類講座,科學普及、法律教育、健康知識、育兒百科、傳統文化、世界形勢……無所不包。遼寧省圖書館新館開放首日,請到了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做講座,讀者熱情空前高漲,許多讀者提前一個小時就在廳外排隊等候入場,報告廳內600個座位座無虛席,不少人是站著聽完講座的。有山西、遼寧的讀者為了聽首都圖書館開設的故宮系列講座竟然早上搭火車進京,聽完了下午再回去。

  據統計,全國3100多家公共圖書館2015年全年共為讀者舉辦各種活動114544次,比上年增長10.6%;參加人次5908萬,比上年增長17.8%。

  人流壓力增加

  地區失衡顯現

  面對增加的人流,圖書館業內人士亦喜亦憂。“我們當然希望讀者越多越好,但是人太多了,我們壓力也很大。”陳英説,圖書館基本全年無休,而且越是過年過節和週末,讀者就越多,工作人員就越不能休息。由於只能輪休,現在江寧區圖書館很難招齊所有員工開大會。“一到週末人流高峰,館內就會顯得很擁擠。書也不夠用,有時學校推薦學生閱讀某本名著,很快就被借光了。管理難度加大,工作人員太少,在秩序維護、書架整理等方面有些吃力。”陳英説,為了應對壓力,江寧區圖書館把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成為南京市首家晚間開放的區級圖書館;同時,加大分館建設,新建三個借閱分中心和兩個文化綜合體。

  倪曉建也指出,當前圖書館不是建得多了而是建得不夠。他説:“中心館普遍較好,可社區圖書館、縣級圖書館就遠遠不足了。”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20世紀70年代頒布的標準,每5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一座圖書館的服務輻射半徑通常為4公里。我國距離這一標準有較大差距。我國平均46.8萬人、每3368平方公里(服務半徑大致為32.8公里)才擁有一座圖書館。西部一縣圖書館館長對記者説,2007年以前該縣連續多年沒有為圖書館撥付購書經費,2007年以後才每年撥款7萬元用於購買新書。當前圖書館讀者回流現象更多的集中于大中城市和較富裕地區。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