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世界對中國充滿信心 路透社:降速只為改革添柴加薪

2017年07月04日 10:19: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過去5年裏,“擼起袖子加油幹”就是中國的“新常態”。社會主義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中國改革開放所創造的奇跡,靠的就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發揚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求真務實的作風正是過去5年來中國經濟繼續穩步向前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降速只為改革添柴加薪”

  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必修課”。隨著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經濟減速曾一度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如今,這種擔憂已經轉化成為讚賞。

  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6.5%左右,較2016年6.5%-7%的增長目標區間有所調整,略低於去年6.7%的實際增速。2016年的經濟增速是中國經濟25年來的最低水準。

  《日本經濟新聞》稱,經濟增長目標從前年的7%,到去年6.5%-7%,再到今年的繼續降速,世界看到了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

  “降速目的只為改革添柴加薪”。英國路透社的分析認為,這一數據更貼近中國經濟現實,在引導市場預期的同時也逐漸弱化唯GDP至上的傳統思維方式。新加坡《海峽時報》也刊文稱,中國現在不再將GDP增速定為一個硬指標,而是更注重追求有品質的增長,比如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

  美國彭博社發文稱,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7年的GDP增長目標設定在6.5%左右。這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風險管控,並實行愈加穩健的貨幣政策。文章援引美國智庫邁德利環球顧問公司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波克的話説:“一個雖然放慢腳步但卻能讓人覺得更加穩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正是世界能夠期望的最好的結果。”

  “雖然2017年中國經濟指標紛紛調降,但在專家們看來,更符合實際的目標設定反而有助於提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併為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改革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路透社的分析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境外媒體的觀點。路透社援引專家的分析稱,將GDP今年的增長目標調降到6.5%左右,這其實也等於給政府松了綁,政府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維護一個數字。

  韓聯社發表文章稱,中國政府下調經濟增長目標,表明中國已經結束“保七”的高增長時代,開始進入“中速增長”的時代。而與此同時開始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藍圖的全面展開。

  “中國奇跡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第二階段。”美國《福布斯》日前刊文稱,198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貧困的國家之一。30多年後,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年中國GDP達到10.8萬億美元。此前,從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規模如此之大、情況如此之複雜、歷史如此之悠久的國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過去6年來,中國平均增速“僅為”6%到9%之間,這使得有些人宣稱中國奇跡結束了。這些人錯了,中國只是進入了第二階段。中國政府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尋求發展。我們可將此解釋為努力將中國經濟從側重製造和出口轉向更成熟的經濟發展推動力量。通過致力於現代化增長的四大支柱消費、科技、高端製造和服務業,中國將推動其經濟增長奇跡轉型和繼續發展。

  “中國經濟增長品質提升”

  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源於這樣一個事實:與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相伴隨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顯著提升。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新加坡《聯合早報》敏銳地發現: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中國領導人繼“新常態”之後,再拋另一經濟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道指出,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臺之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力促産業升級、鼓勵企業創新以培育新動力等舉措,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

  路透社發表文章稱,從中長期看,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是供給側改革。香港《大公報》文章也指出,與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相比,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數量。這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具有更深遠的撬動影響。

  要解決中國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重點之一。路透社報道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中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世界看到了中國的決心。BBC專家稱,中國強調科學影響力,決心繼續向科技領域投入,未來10年內把科學放在非常顯著的地位。從資金投入、科學研究和社會認知角度看,分階段完成科技強國的“中國夢”目標,措施切實可行,現在中國擁有“黃金機會”。

  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進步。近日,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稱,中國創新全球排名繼續攀升,從去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已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的一篇文章也認為,中國正在成為新的創新大國。

  的確,2016年,中國技術創新方面的積累存量實現“質的飛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的報道引用該數據並評論説,中國在“十三五”期間進入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

  世界也對中國充滿信心。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報道,通過高科技領域的高速增長以及技術革新的高速推廣,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顯著提升。文章指出,中國政府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為了在知識密集型産業取得突破,並以此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中國領導層正在有計劃地持續開展工作。

  “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強勁”

  中國經濟用成就打破了各種“崩潰論”。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品質的提高,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也充滿信心。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中國2017年GDP增速為6.7%,2018年至2020年的年均增速為6.4%。這是IMF今年第二次上調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期。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説道:“中國正向一條可持續增長的道路持續轉型,改革在廣泛的領域取得進展。受益於政策支援,特別是擴張性的信貸和公共投資政策,中國經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的文章則稱,就工業主導地位而言,時運可大起大落。不過,從當前趨勢來看,中國工業在2030年躍居首位的能力是確定無疑的。

  這樣的信心自然不是盲目的。

  中國2017年一季度的成績單釋放出中國經濟向好的積極信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顯著成果。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稱,中國官方公佈2017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9%,比分析人士預測的更佳。美國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實現了連續第二個季度的增長。這些經濟數據顯示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強勁”。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發表文章稱,中國2017年一季度GDP增幅達6.9%,超出了專家預期。此次公佈的經濟增長指數證明了中國政府在減緩資本外流、提升中國經濟前景方面的成績,也駁斥了“中國經濟走向熊市”的説法。文章還援引澳新銀行專家的觀點表示,儘管政府日前出臺了多條限制房地産投資的新政策,但是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投資依然會保持比較強勢的水準,並推動經濟進一步前進。除此之外,文章還指出,中國劃定“雄安新區”,對於市場以及投資人的信心也有進一步的提振作用。

  中國的經濟轉型還在穩步推進。路透社注意到,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日前發佈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 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十年倍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60%,就業人口占全社會就業人口比重提高到55%。

  此外,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近日發佈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中,中國從2016年的第25位躍升至第18位,並且在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不足2萬美元的經濟體中競爭力排名最高。

  正如有媒體評論所説,中國總有製造驚喜的能力。“擼起袖子加油幹。”世界看向中國的目光有著濃濃的讚嘆之意。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