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巴拿馬運河:一段區域編年史,兩個大洋的相逢

2017年06月14日 15:24:37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殖民時代的巴拿馬是個冒險家的樂園,官僚、軍官、商人、海員、工匠、奴隸和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代理商們充斥著這座城市,巴拿馬地峽是連接太平洋與西班牙宗主國的樞紐,成噸的秘魯白銀和歐洲貨物由此穿行;人們夢想著在此開鑿一條海路,使大西洋和太平洋匯合。巴拿馬運河是一個奇跡,2.8萬餘人在這項偉大工程中獻出生命。這條運河也吞噬人的聲譽、誕生新的國家,以及産生一場長達數世紀的談判……

  1534年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察。在這裡開鑿運河,溝通兩大洋將是惠及萬代的壯舉。

  1814年

  西班牙決定開鑿運河,但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打亂了整個計劃。

  1823年

  由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五國組成的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成立。

  1825年

  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正式向美國提出援建運河的請求,次年6月,拉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在巴拿馬召集國際會議,提出相同建議,中美洲運河的開鑿正式提上日程。

  1831-1858年

  巴拿馬處於新格拉納達(現哥倫比亞)管轄之下,這個年輕小國有限的財力無法支撐如此浩大的工程,於是借重外部力量成為合理的選擇。但新格拉納達政府小心地規定開鑿運河的租讓權只能交給民間公司,不允許外國政府介入。

  1838年

  一家法國公司派人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探,卒因得不到政府支援而作罷。

  1843年

  新格拉納達政府照會英、法、美、荷、西班牙等國,提議由它們合建巴拿馬運河,並由各國共同保證運河未來的中立地位,但除美國以外,各國均未予理睬。

  1846年12月12日

  經過一年談判,美國和新格拉納達締結《美國、新格拉納達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條約》,共36條,有效期20年。

  1856年4月15日

  一名美國人在巴拿馬火車站買西瓜時與攤主發生糾紛,圍觀的巴拿馬人和美國人情緒激動,衝突演變成持續數小時的槍戰。美國死傷31人,巴拿馬傷亡15人。事後美國提出警告:如拒絕迅速賠償損失,美國將立即佔領巴拿馬地峽。新格總統答覆:硬要使任何一個地峽的過客有權向我們的公民開槍,而我們的公民必須逆來順受,這是極不公平也是橫行霸道的,容忍這種屈辱的民族不配生存!同年7月,美國巡洋艦“獨立”號、“聖瑪麗”號駛抵巴拿馬,9月19日,16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佔領巴拿馬火車站。

  1857年2月

  兩國談判,美國代表提出巴拿馬城和科隆城應成為自治的自由港,兩國公管以巴拿馬鐵路為中心的寬約40公里的地峽,巴拿馬灣的某些島嶼割讓給美國,賠償美國公民事件中的一切損失。如果新格政府接受這些條件,美國願支付200萬美元作為補償。然而新格政府除賠償外,拒絕接受其他條件。

  1865年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談判正式達成條約,哥倫比亞(新格拉納達于1861年更名哥倫比亞)承諾賠償美國41萬美元。

  1867年1月23日

  因1848年條約行將期滿,哥倫比亞照會美國,要求重新談判。同年12月,哥倫比亞將新約草案交給美國審議,條約規定:哥倫比亞同意美國承建巴拿馬運河,提供修建運河的地區,對未來運河的中立,由兩國實行共同防禦。

  1869年1月14日

  忙完南北戰爭重建和總統選舉的美國方才正式與哥方簽署條約。然而同年3月,哥倫比亞國會否決了條約。哥倫比亞把目光投向歐洲大陸,積極與歐洲國家商討開鑿運河的可行性,恰逢由法國主導的蘇伊士運河通航,歐洲金融資本將目光轉移到中美洲。

  1878年3月20日

  法國軍官呂西安·懷斯(Lucien Wyse)中尉率調查團赴巴拿馬實地考察後,與哥倫比亞達成由法國承建巴拿馬運河的協議。

  1879年5月

  由開鑿蘇伊士運河而聲名鵲起的法國外交官費爾南德·德·雷塞布(Ferdinand de Lesseps) 出任負責開鑿巴拿馬運河的領導。7月5日,法國洋際運河工程總公司正式成立,得到開鑿運河的租讓權,開始籌備工程。雷塞布想完成一件比蘇伊士運河更不可思議的事,以法國之名在這片熱帶土地上創造歷史。蘇伊士運河的成功修建,使雷塞布的聲譽達到頂峰。雷塞布的開鑿巴拿馬運河計劃過於匆忙也過於自信,他機械地照搬修建蘇伊士運河的經驗,並未考慮巴拿馬地峽的特殊地形。黃熱病也很快蔓延開來,沒有任何有效藥物的情況下,疫病奪走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命,5年中就死去6000余人。當時法國人並不知道黃熱病的起因,更無法對症下藥,擁有天堂般景色的熱帶海岸由此變成了高熱病海岸。人們開始質疑法國是在開挖運河還是在開挖墓地。

  1885年

  法國人只完成了1/10的工程。比炎熱氣候和惡劣環境更可怕的是人為失誤,起初雷塞布認為可以利用巴拿馬地峽眾多的湖泊修剪一條海平式運河,誰知除了有連綿群山擋住去路,更發現地峽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高出5-6米,根本無法修建海平式運河,這個過遲的發現給法國洋際運河公司以致命打擊。

  1888年12月

  以雷塞布為首的高管層在工程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大肆侵用公開發行的運河股票資金。然而紙包不住火,雷塞布本人最終也上了法庭。他的財富、名譽和身體都被毀了。這個歷史上驚人的經濟醜聞讓法國政府備受牽連。往後數十載,巴拿馬在法國都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詞彙。

  1898年

  美西戰爭期間,美國新式戰列艦“俄勒岡”號為了從西雅圖趕往古巴參戰不得不繞道合恩角,此事極大地刺激了美國政府和輿論。為了向哥倫比亞和歐洲國家施壓、與法國運河公司抗衡,美國也組織了一個巴拿馬運河工程臨時協會。

  1898年12月-1900年2月5日

  英、美兩國展開曠日持久的談判。前者深陷布爾戰爭的泥潭,決定放棄對巴拿馬運河的分權要求,以換取美國的外交支援。雙方簽署《美國和英國關於促進建造通航運河的條約》,確立了美國主持開鑿巴拿馬運河並享有制訂運河管理規定的特權,英國只保有自由通航權。美國完全排除了英國的干擾,可以專心對付法國了。

  1901年12月

  美國議會開始討論撥款建造尼加拉瓜運河的問題,這事美國為討取運河開鑿權的聲東擊西之策。這對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造成了很大衝擊,迫使態度強硬的法國運河公司總經理于坦辭職,新任總經理莫裏斯·博無意與美國人叫板。

  1903年

  在與哥倫比亞就巴拿馬運河問題多次談判無效後,美國轉而策動巴拿馬獨立。長期以來巴拿馬就存在獨立傾向。

  1903年11月3日

  巴拿馬宣告獨立。美國立即催促新政府簽訂運河條約,瓦裏亞被巴拿馬政府任命為駐美公使,授予簽訂運河條約的全權。

  隨著航運的發展,人們夢想著在巴拿馬地峽開鑿運河,使大西洋和太平洋匯合。早在16 世紀,西班牙人就提出這樣的主張,但直到1879 法國人才最終得到開鑿權。然而,切開大陸以匯聚世界的夢想絕非易事。法方在1888 年的慘痛失敗幾乎宣告此事無望。1905 年,運河開鑿停滯了整整17 年後,美國人才重新在這片廢棄工地上推進偉大工程。工業的發展使一切成為可能,運河終於在1913 年開通。兩大洋在此相逢,人們也稱之為命運的相逢。負責開通運河的George Goethals 上校選擇乘坐極樸素的船隻巡航,他感慨道:“對所有人來説,這都是一趟激動人心的航程。”

  1905年

  停滯整整17年的工程終於又有人開始推進。羅斯福總統決心開鑿運河,以便美國海軍稱霸海洋。約翰·史蒂文森(John Stevens)擔任總工程師。他們將一切都工業化了。同時美國人也發現黃熱病源於蚊子,由此可以有效地控制瘟疫。

  1906年5月

  美國人同樣的海平式運河計劃宣告失敗。一切似乎都付諸東流時,史蒂文森想起了被久已忘記的計劃——建立水壩。同年羅斯福親臨巴拿馬,支援這項新計劃。

  1907年

  史蒂文森不作任何解釋辭去職務。沒人知道原因。羅斯福轉而向軍隊尋求幫助,George Goethals上校(右圖)走馬上任,這位強勢的領導者想盡一切辦法加快建造速度。

  1911年底

  已有1.5萬名遊客來參觀。

  1913年10月10日

  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兩大洋實現交匯。

  1914年8月15日

  運河正式通航。後來George Goethals乘坐極樸素的船隻巡航運河,感慨道:“對所有人來説,這都是一趟激動人心的航程。”

  1964年1月9日

  美國和巴拿馬自二戰結束以來的緊張局勢達到頂峰,騷亂造成20名巴拿馬人和5名美國人死亡。

  1974年9月7日

  美國和巴拿馬再次簽訂協議,美方承認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並將在1999年12月31日前逐步歸還主權。

  1999年

  運河主權交還給巴拿馬,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負責。

  2007年

  世界上37%的船隻噸位對巴拿馬運河來説都已經太大了,運河啟動擴建計劃。

  2016年6月26日

  運河擴建工程竣工,新運河(新船閘)正式開通。

  2017年6月13日

  巴拿馬建交中國,百年運河成為兩國深化經貿合作的重要工具。

  巴拿馬城旅行貼士:

  運河博物館

  館內有豐富的運河歷史介紹,大多數為西班牙文,有英語語音導覽。地址:Av Central,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電話:+507-211-1649;網址:museodelcanal.com

  Weil Art Gallery

  美術館內展出當地藝術家作品,對拉美木雕藝術展品有詳細説明。地址:48th Street Bella Vista, Building La Trona;電話:+507 264-9697;網址:www.weilgallery.com

  巴拿馬老城

  老城區非常適合步行參觀,除考古廢墟外,國家劇院、法國廣場、總統宮殿也位於此,保留了殖民地風情。這裡的咖啡館、餐廳等都具有當地特色。

  希望之山

  希望之山(Monte Esperanza)山頂墓地埋葬著當年開鑿運河以及修建巴拿馬鐵路時死去的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這裡都令人不寒而慄。

  巴拿馬運河鐵路

  除了運河,巴拿馬運河鐵路也有自己講不完的故事,是世界上第一列橫跨大陸的火車,1855年完工,窗外是巴拿馬雨林風光。

  公主號郵輪

  其運河航線讓乘客在米拉弗洛雷斯船閘景觀中心看到運轉中的巨大船閘;也可換乘小船參觀兩個船閘。從米拉弗洛雷斯湖一路航行到米拉弗洛雷斯湖船閘,全程約6小時。網址:www.princesschina.com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