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機器人治不了日本“用工荒”

2017年06月14日 09:16:5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佔日本快遞市場半壁江山的雅瑪多運輸日前突然宣佈,將全面上調基本運費5%—20%。上調原因是人手嚴重短缺。

  受到人手短缺困擾的不止快遞業。數據顯示,七成中小企業深感“人手不足”,不少超市、餐廳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甚至閉店,一場用工荒正席捲日本。政府的數據也印證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4月日本有效求職倍率攀升至1.48倍,創下1972年2月以來的最高值。

  克服日趨嚴重的少子老齡化趨勢,是日本歷屆政府的重要課題。本屆政府推出的《機器人新戰略》《2017年經濟增長戰略》草案等,均提出以“機器人替代”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特別指出,少子老齡化的社會特徵,恰好可讓日本不必擔心新技術帶來的失業問題。野村綜合研究所與牛津大學2015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可替代日本49%的工作。麥肯錫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日本是引進機器人餘地最大的國家。

  《日本經濟新聞》調查顯示,2017年度日本國內設備投資將同比大增13.6%。運營“7—11”便利店的日本柒和伊控股將投資8070億日元(約合74億美元),是2016年度的2.1倍。受此影響,日本産業機器人訂單連續出現兩位數增長。一些酒店、餐廳、物流中心等紛紛導入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技術。

  但是,機器人替代並非當前日本用工荒的對症良藥。出於成本等考慮,承擔全社會七成就業的日本中小企業中,僅18%表示將實施資訊技術化投資。此外,在物流網等新技術普及背景下,日本國內專業人才缺口問題日益凸顯,預計到2030年,缺口規模將達59萬。更為關鍵的是,此次用工荒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其一,造成此次用工荒的主因是需求擴大,而非勞動力供給不足。1995年以來,日本生産年齡人口(15—64歲)已從峰值8720萬降至2015年的7730萬,20年減少了近千萬。但其勞動供給並未同步減少,日本勞動人口(就業者+失業者)在一度下行之後,2005年降速趨緩,自2012年甚至連續4年增長。

  其二,當下的用工荒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上述有效求職倍率因行業不同而迥異。例如,倍率最高的建設採掘業為3.54,護理行業為3.13,運輸行業是2.09;相反,樓宇管理、機械加工以及一般事務卻低於1。2016年日本失業人數雖大幅下降,但結構性失業率甚至超過完全失業率。

  其三,正式與非正式員工的工資差距也是造成此次用工荒的重要原因。日本正式員工平均工資比非正式員工高出50%以上,很多企業為降低用工成本不斷擴大非正式員工聘用。到2016年,非正式員工佔比已高達37.5%。為壓縮臨時工的收入以減少社保負擔,一些企業還刻意控制臨時工的工作時間,人為加劇了用工短缺。

  因此,機器人替代充其量只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的手段,日本經濟若想擺脫用工荒,還需從結構性改革著手。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