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中國最大規模轉基因民調:支援率僅11.9% 認知率更低

2017年03月17日 08:56: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6日訊(記者 韓肖)“轉基因”一詞從進入公眾視線開始便備受關注,對於其安全性的討論也從未間斷。日前,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夥人、食品産業專家崔凱攜其所做的《中國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接受了中國經濟網記者的採訪。崔凱表示,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就轉基因食品話題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對轉基因食品的支援率只有11.9%,11.7%的受訪者了解轉基因技術的基本原理。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公眾獲取轉基因資訊的首要途徑,64.3%的受訪者認為關於轉基因的報道總體偏負面,54.4%的受訪者認為轉基因爭論要基於科學。他認為,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科學認知度總體仍偏低,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尤其要重視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向公眾傳遞權威、詳細的轉基因資訊。

  “研究”指出,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科學認知、政策解讀和消費態度,三者互相影響。2000年以來,許多學者對中國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進行了研究,總體上側重於消費調研,缺少對根本性的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在科學認知和政策理解方面的調研分析,調研範圍局限于個別大城市或經濟發達省份,且調查樣本數量多數都不超過1000份,不足以從整體上反映中國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

  崔凱表示,該項研究于2016年5月-10月在中國範圍內對15歲以上人口進行了一次廣泛調研。共發放問卷2200份,收回問卷2117份,其中有效問卷2063份。受訪者常住地包括193座城市,覆蓋中國大陸全部31個省份。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發現,受訪者對轉基因食品持有支援、反對和中立態度的比例分別為11.9%、41.4%和46.7%。這説明中國社會總體上對轉基因食品持謹慎態度。

  此外,1990年以後出生的青少年群體對轉基因食品支援率最高(19.5%),反對率最低(18.5%)。西部省份對轉基因的支援率最低(7.4%),反對率最高(51.3%)。研究生以上的高學歷群體對轉基因支援率最低(9.5%),反對率最高(47.8%);大學及以上學歷群體中,理科背景的受訪者對轉基因的支援率(14.1%)顯著高於文科背景(7.5%);低收入群體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率(34.2%)要顯著低於高收入群體(51.6%)。

  對於“挺轉”和“反轉”的原因,受訪者支援轉基因食品的最大理由是“不斷培植新物種,生産出有利於人類健康的食品(如富含維生素等),造福社會”(48.2%),而反對轉基因食品的最大理由是“可能對人體存在某些未知的風險,包括遺傳性缺陷,事關韆鞦萬代,需要更長時間的實驗驗證”(78.5%)。

  公眾反對轉基因的是否基於科學的認知?對此,崔凱的團隊以“對轉基因中涉及到的外源基因導入、基因重組和基因表達等技術原理,您是否了解?”展開了調查。

  研究發現中國公眾了解轉基因技術的比例為11.7%,有所了解的比例為49.5%,完全不懂的比例為38.8%。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對轉基因食品的科學認知水準與其支援態度總體呈正比。在“了解”、“了解一些”和“完全不懂”的受訪者中,支援/反對的比例分別為1.67%、0.29%和0.12%。這説明對轉基因食品了解的越少,則越會傾向於持謹慎態度。這也進一步凸顯出轉基因科普工作在中國的重要性。

  而將轉基因與地溝油、農藥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相比進行調查發現,有20%的受訪者認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更為嚴重,31.8%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安全問題的嚴重性“都差不多”。這説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持有深深的擔憂。

  對於轉基因資訊的獲取,有38.7%的受訪者主動查詢過相關資訊,只有25.2%的受訪者對轉基因科學知識表示漠不關心,而網際網路以69.3%的比例成為獲取轉基因資訊最重要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64.3%的受訪者認為輿論氛圍對轉基因“偏負面”。

  崔凱表示,“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科普知識”以68.9%的關注度成為消費者希望了解的話題。而69.3%的受訪者通過網路、微信等方式獲取相關資訊,遠高於其他途徑。這説明,中國的科普工作需要迎合資訊傳播的新方式,因勢利導。

  通過調查還發現,15.8%的受訪者認為雜交水稻也是轉基因作物,25%的受訪者認為的確有企業利用轉基因題材進行惡意商業競爭,這些調研結果充分説明瞭轉基因食品安全爭議在中國的複雜性。值得一提的是:54.4%的受訪者依然認為“轉基因爭論要基於科學”,這是未來轉基因爭論在中國回歸科學和理性的基礎。

  對於轉基因技術的推廣和轉基因食品産業發展,崔凱提出了三點建議:

  1、加強科普工作,正本清源,遠離謬誤

  只有公眾真正了解了的相關知識,才能對轉基因食品有理性的認知和態度。應該在深入了解公眾“支援”和“反對”原因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引導對轉基因食品持中立態度的群體,解答公眾關於轉基因的常見疑問,並對報道過的一些轉基因安全事例進行客觀的、深入淺出的分析,使公眾不再為一些莫須有的問題擔心。

  2、政府角色:從放任自流到積極引導

  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尤其要重視新興的網際網路媒體,向公眾傳遞權威、詳細的轉基因資訊,以幫助廣大的消費者正確理解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理解政府的相關政策,減少“惡意商業競爭”、“民族主義”帶來的誤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一個科學問題,缺少産業化支撐,轉基因安全爭論將永遠是“空對空”的辯論。長期看來,這將最終影響中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和中國農業的發展。政府嘗試循序開放用於飼料工業的轉基因玉米種植。與此同時,在安全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轉基因作物審批和轉基因食品的標簽管理上,政府應該讓公眾有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3.尊重民意,循序漸進

  縱觀科學史,一項科學上的新發現被承認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應該尊重公眾對轉基因食品不同的態度和感情。政府需要強化轉基因標示管理,消費者自己會做出選擇。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時間自然會給出答案。伴隨著國人綜合科學素養的提升,轉基因之爭在中國將會回歸理性與科學。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