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中國企業平均稅後利潤率3.3% 製造業企業1/5利潤為負

2017年06月21日 11:00:5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挑戰 機器人成企業投資“新寵”

  不過中國製造業企業也面臨著依賴政府補貼、研發投入乏力的陣痛

  基於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數據的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的平均稅後利潤率為3.3%。其中民營企業的利潤率為3.9%,高於國有企業的2.2%和外資企業的2.1%。

  企業經營者認為,影響企業發展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勞動力成本和市場需求。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中國企業近年來對能夠節約勞動力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的投資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非技能型勞動力被機器人所取代。

  6月20日,《中國製造業企業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報告(2015~2016)》在武漢大學發佈,這是CEES調查數據成果面向全球的首次呈現。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在應對挑戰時也帶來了“陣痛”,包括企業平均利潤不高、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和研發投入增長乏力,比較依賴於政府補貼等。

  新員工加薪幅度高於老員工

  作為中國首個連接企業績效和員工異質性的數據庫,CEES在廣東和湖北兩個東部和中部具有代表性的省份開展了2輪調查。

  CEES的調研報告顯示,2014~2015年連續工作2年以上的員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為5%~8%,新進員工的工資則增長了14.5%。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型員工中的其他管理人員、技術或設計人員和銷售人員工資分別增長了8.8%、7.3%和11.3%,而非技能型員工中的一線工人工資僅增長了6.4%。

  雖然工資水準在持續增長,但工資佔總成本的比重並不高,該佔比數據在2013年和2014年均為17%,2015年則為18%。

  同時,企業的社保成本佔總成本的比重也不高,社保支出佔工資總額的比重為17%,佔總成本的比重則僅為3%左右。而導致社保成本佔工資成本比重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繳納社保的參考工資水準低於實際工資,員工社保覆蓋不全等。

  無一技之長更易被裁員

  CEES調研報告顯示,廣東、湖北企業員工人數均在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勞動力。

  面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企業選擇減少勞動力的使用。廣東製造業企業的總人數在2013~2014年間下降了2.2%,2014~2015年間下降了6.3%;湖北製造業企業的總人數,在2014~2015年間下降了3.3%。

  員工人數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勞動力。一線工人的人數下降了6.2%,其他員工下降了2.9%;技能型勞動力則下降得更少。

  除了調整勞動力結構外,企業還轉向使用資本更密集的技術,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這一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新增資本,特別是對能夠節約勞動力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方面的投資。

  近年來,企業的新增固定資産投資在顯著下降,投資率(投資佔銷售額的比重)在2013年為25%,2014年為21%,2015年為19%。8%的企業使用了機器人,其中廣東為10%,湖北為6%,44%的企業使用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設備價值佔設備價值總額的17%。

  研發投入乏力

  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離職率居高不下的挑戰下,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正在努力地尋找應對方法。

  武漢大學品質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應對辦法包括:一部分企業使用自動化設備,其中有一些使用了機器人;勞動力的技能正在提高,人力資本投入在增長;研發投入在增長,其中國有企業、出口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有更大優勢;企業管理和品質在改進,新産品佔銷售額的比重在不斷提升;政府也開始偏重於創新的發展政策,包括通過補貼等手段來促進企業發展。

  然而,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中國製造業企業在應對挑戰時也帶來了陣痛:企業平均利潤率不高,仍有五分之一的企業利潤為負;相當一部分企業退出市場或者減少勞動力使用,尤其是一線工人的使用;員工離職率較高,相當一部分員工仍只能從事重復性勞動;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和研發投入增長乏力,比較依賴於政府的補貼。

  CEES調查發現,有52.8%的企業獲得過補貼(包括稅收減免和稅收返還);2015年,獲得補貼企業的平均補貼率(補貼佔銷售額的比重)為2.6%,已接近於企業3.3%的平均利潤率。

  不過,企業的研發強度並未顯著增長。2015年,企業平均研發支出佔銷售額的比例為1.8%,平均研發人員佔比為6.2%,有研發支出的企業佔比為45.3%。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