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國企改革如何“落好地、站穩腳”

2017年03月14日 08:45:06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3月13日上午,人大山東代表團在駐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兩高報告。審議結束後,全國人大代表周洪江(右二)與同團代表交流時認為,轉型升級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出路所在。 經濟日報記者 李景錄攝

  “要是完不成經營目標,我恐怕就得被解聘了。”全國人大代表、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説這話的時候,顯得很有幾分底氣,因為這輪國企改革中企業發展的勢頭很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要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對此,李秋喜代表深表贊同,只有機制變化了,才能將人的積極性釋放出來,解決“班子能上不能下、幹多幹少一個樣”等國企弊病。

  他舉例説:“改革之後,山西省國資委按照約定向汾酒集團下放了人事、投資計劃等8項實權。不説別的,僅‘董事會可行使對總經理、副總經理、總會計師、總工程師、總經濟師解聘權、業績考核權和薪酬管理權’這一項,就徹底改變了人的依附關係。無論是誰,完不成任務都得按規矩來,這樣就解決了‘班子能上不能下’的國企弊病。”

  2017年,國企改革將進入落地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王景武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單純為混而混,而是要推動産業鏈中産業節點的混合、市場化經營機制的混合、不同資源稟賦的混合。切忌一窩蜂、定比例,要充分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絕不能用行政取代市場”。

  國企“混改”如何落地?王景武代表用“三因”“三宜”“三不”來概括,“所謂‘三因’,就是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對企業集團實行縱向和橫向分類,針對準公共性企業、競爭性企業、科技型企業、非主業企業、長期虧損企業以及休眠企業的不同特點和行業政策要求,探索上市、政府購買服務、員工持股等方式實現股權多元化。‘三宜’,就是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結合企業戰略和發展情況穩妥有序地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選擇獨資、控股、參股等不同形式,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防止‘一混了之’。此外,在混改過程中,堅決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

  在具體實踐中,金融創新成為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大“引擎”。全國人大代表、廣州越秀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招興説,越秀集團充分利用國資平臺、上市平臺、社會化平臺和兩地平臺,通過兼併收購、股權重組和戰略合作,用金融創新來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和運作效率,同時實現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佈局,有助於國企加快實現創新驅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越秀集團過去以水泥、造紙等傳統産業為主,現在升級到了金融和交通等行業。截至去年年底,越秀集團總資産突破4200億元,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100億元。”張招興代表説。

  此外,在國有“僵屍企業”處置過程中,也需要金融機構來“搭一把手”。王景武代表説,2016年以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積極配合廣東省經信委工作安排,提供相關企業名單,協助建立“僵屍企業”數據庫;並鼓勵金融機構創造條件支援“僵屍企業”處置和産業轉型升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到2016年末,廣東省完成國有關停企業出清重組266戶,實現全省國有關停企業基本出清,300戶以上特困企業脫困。(經濟日報記者 李 哲 陳 靜)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