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醫藥代表最初的瘋狂:床上鋪滿了錢 標好代號送回扣

2017年03月03日 08:41:06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原標題:醫藥代表:向左走,向右走

  2月9日,新華社發佈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産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業內稱醫藥“國17條”),明確提出醫藥代表只能從事學術推廣、技術諮詢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失信行為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近年來,國家加大醫藥改革力度,藥品集中招標、藥品零差價、藥佔比管控、藥品流通兩票制、二次議價合法化......多重指令一招接著一招。

  “醫藥代表不能賣藥,這簡直是行業噩耗”。風暴之下,眾多醫藥代表陷入焦慮和徬徨。他們站在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

  最初的瘋狂

  短髮、一副細邊金屬框架眼鏡、一件修身單開叉小西服,葉華(化名)開著一輛凱迪拉克SUV前來,這車花了他近50萬元。但在他的圈子裏,這車只能算中等,畢竟,他快40歲了,當了15年醫藥代表。

  約葉華見面的,是他曾經的室友王寧(化名)。在王寧腦海裏,有一幕難以忘懷:“打開他的房門,床上鋪滿了錢,層層疊疊,每疊都夾著一張小紙條,用英文字母標注代號,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是給誰的。”

  “那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了。”説笑間,葉華把公文包往椅背上一靠。那時候,他的包裏永遠裝著一個隨身碟,裏面記錄了每月的用藥量和給相關醫生的回扣。

  2001年,葉華在四川一家醫藥公司做財務,月薪800元。這個工作,讓他開始接觸到一些醫藥代表。“難以置信,做醫藥代表怎麼那麼賺錢。”

  一年後,他果斷離職,加入一家藥企當醫藥代表。2003年,葉華被派駐杭州開拓市場。

  那一年,杭州市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12898元,但一些醫藥代表的收入,讓他咋舌。

  “公司做得最好的藥代,一年賺五六十萬元。公司開年會,直接獎他一輛別克賽歐,把我們羨慕死了。”當年20多歲的葉華,正是有衝勁的時候,他一定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讓人羨慕的佼佼者。

  他開始奔走于杭城各大醫院之間,每個工作日,都要拜訪相關醫生,“有事談事,沒事混臉熟,要加深醫生對我和藥品的印象。”

  對於醫藥代表來説,醫院藥事會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會議。“一個新藥要進入醫院,需要通過醫院藥事會流程。這個會,通常有院長、分管院長、藥劑科主任、業務科室主任等人參加。”葉華要做的,有明暗兩條線,明面上,介紹藥品資訊,暗地裏,還需要打點。

  “最初幾年,送個包、送點護膚品、送點特産什麼的,或者請客吃飯、喝酒唱歌,後來發展到出國旅遊、學術贊助,甚至乾脆直接拿錢砸。太赤裸裸了!”葉華擺手道。

  醫藥代表的出現,迅速滿足了醫生“補償收入”的要求。藥品回扣,是其中一項重要收入。

  “比如一盒售價100元的藥,成本大約30元,剩餘的70元,扣除稅收和各環節的正常利潤,我們可以操作的空間在30-40元。通常,醫藥代表自己拿10個點,另外的20-30個點就是醫生開藥的回扣。”在這樣瘋狂的行業裏,葉華最多一年賺了七、八十萬元,而這只是行業中等水準,“一年賺七位數的同行多了去了。”

  良心的拷問

  在這樣的“高定價、大回扣”暴利行銷模式下,醫生們的處方很難不受回扣的影響。

  與此同時,這個行業也涌進了很多求財者,“從研究生到小學文化,什麼人都有,魚龍混雜。”葉華説,醫藥代表最大的一個職責是藥品資訊的傳遞者,和醫生溝通藥品的藥理特徵、成分、療效等,最初做醫藥代表的普遍具有藥學或醫學背景,但後來,以“銷”佔主導的模式讓這個行業沒有了門檻。

  “一些醫藥代表文化程度很低,甚至只知道這個藥叫什麼,至於藥理療效完全都不懂,僅僅是做最基礎的銷售。”葉華感慨,“如果醫藥代表全都不擇手段向業績看齊,干擾醫生開處方,推高藥價,那麼病人的金錢和健康都會淪為犧牲品。”

  葉華頓了頓,問道:“我也是其中一份子。這樣説,是不是有點道貌岸然?”

  不賄賂他人拿不下業務,給了好處又提心吊膽。高收入的背後,葉華常年來備受煎熬。

  “我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底線:選擇代理的藥品必須安全、有效,能真正解決患者問題。而不是選擇一些所有科室通用、但沒有多少療效的高利潤輔助藥。”葉華補充道,“還有,治療腫瘤的藥,我不代理。”

  在葉華看來,這個行業裏,最好賺的就是腫瘤病人的錢。“反正錢都是家屬準備好了的,救好了是醫生的功勞,救不好也是命。治療腫瘤的中成藥,利潤空間非常大。”

  做了15年醫藥代表,葉華接觸過兩三百名醫生,“杭州有家醫院的一位醫生讓我特別尊敬。他用藥根據患者實際需要,如果我代理的這個産品確實能幫患者解決一些問題,會很歡迎我。如果藥不行,他會明確表示,你這個産品不行,我用不出去。這麼多年來他沒從我這拿過一分錢回扣。”葉華説,“我們非常喜歡這种醫生,和他交往,他沒壓力,我們也沒壓力。這樣的醫生我打心眼裏敬仰,但這种醫生在行業裏是鳳毛麟角。”

  艱難的抉擇

  整頓藥價虛高、帶金銷售,已有多年。在改革最初幾年,醫藥代表們依然能混得風生水起。但近兩年接連不斷出臺的政策大棒,讓醫藥代表們感受到了煎熬。

  2015年7月1日,浙江在全國率先實施藥品集中採購新政,從源頭和機制上降低虛高的藥價。

  “其實感覺錢越來越難賺是在2014年,浙江省開始第一批藥品集中招標採購。所有的藥品一個原則:降價。最基本的降10%,有些産品甚至降百分之幾十,砍掉的都是純利潤。醫藥代表沒有操作的空間,就沒法做了。”葉華的收入,也在這兩年遭遇斷崖式下跌,“起碼減少了一半。”

  今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産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業內稱醫藥國17條)發佈,意味著醫藥代表將與銷售分離。這條政策最具殺傷力的約束是:醫藥代表的失信行為,會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這也就意味著,萬一在帶金銷售過程中被抓,今後消費貸款、出國等等都會受到影響。”葉華説。

  高壓之下,一些醫藥代表開始擔心出路。葉華的一個圈內朋友李沐,最近特別焦慮,“三分之一的同事已經走了,剩下的同事在等公司最後的態度,目前還沒有收到公司方面的正式通知。”

  能否根據意見要求,從售藥回歸到“講藥”?李沐一臉無奈地搖頭:“一些年輕的、有學歷的代表也許可以,但我勝任不了。都是過了半輩子的人了,還怎麼去學習?何況從一個銷售轉學術,是不適應的,比如你是一個司機,讓你去當老師,你怎麼適應?”

  相較李沐的觀望,葉華選擇了離開。“這行業是金錢+關係型行銷,所有的東西都是建立在關係的基礎上。這層關係,需要你反覆地去維護。我在這行提心吊膽地幹了15年,心裏早就疲憊了。”葉華説,“其實整個醫療健康産業,體量是很大的。國家在出臺這個政策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在出臺另外一個政策,打開一扇窗。譬如近幾年國家就在大力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我們手裏的資源就可以好好運用起來。”

  葉華正在規劃自己新的人生,將來打算做醫生經理人的他難掩內心小激動。對於這次的選擇,他這樣表述:“我要去做光明正大的事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