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2016年債券違約近400億 滬遼魯冀京佔比超七成

2016年12月29日 10:48:4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債券市場從打破剛性兌付到風險加速爆發,只用了兩年多時間。2016年以來,信用債違約進入頻發期。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6年12月28日,共有79隻債券發生違約,涉及35家發行企業,違約規模398.94億元。相比2015年的違約規模117.1億元增加了兩倍多。

  從違約發生的時間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2016年年初的2-4月份,以及年末的11、12月均是違約的高峰期,雖零星有違約發生,但2016年年中的二、三季度卻保持了難得的平靜。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2016年最大的信用風險事件是4月份的中鐵物資事件,規模高達168億元,不過最終化解了。年中的平靜,其實是地方政府和主承銷商協調力度加大,所以違約明顯降低。

  至於2017年的情況,海通證券姜超、光大證券張旭、鵬元評級等機構均認為,情況將更加嚴峻。

  姜超的研究表示,將於2017年到期的主要信用債品種規模合計約4萬億元,考慮到未發的短期融資券,合計規模或達5.5萬億元,且到期時間集中在一二季度,預計2017年上半年到期量至少有2.3萬億;再融資受阻遇上到期高峰,企業償債壓力較大。

  中城建違約規模最大

  從wind的統計來看,目前違約規模最大的是中城建集團,截至目前共有5隻債券,共計75.5億元違約,其中“12中城建MTN1”和“12中城建MTN2”是利息為償付,實際本金違約60億元。不過,中城建集團尚有高達161.5億元的債券未兌付,為未來最大的風險隱患。

  除了中城建集團外,上海雲峰集團和東北特鋼也是當之無愧的違約大王。雲峰集團共7隻私募債券發生了違約,共計規模為66億;其次是東北特鋼,違約次數最高為9次,需償還金額為57.7億元。而且兩家均屬於地方國企,在投資者眼中,屬於有還款能力,但還款意願不高的。

  鵬元研究發展部研究員袁荃荃表示,從企業屬性來看,以往發生過債券違約的發行人共52家,其中央企4家,地方國企10家,民營企業超過30家。至於哪類發行人的違約風險更大,我們認為民營企業的違約風險是最大的,不過央企、地方國企的違約風險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過剩行業的央企、國企。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違約也繼續高企。張旭表示,“民企和國企兩者的風險點不一樣。對於國企而言,最主要是發行人沒有動力償還;對於民企而言,最主要是發行人沒有能力償還。”

  在袁荃荃看來,在後續處置的難易程度方面,要依據資産情況、外部支援、重組情況酌情分析。一家民營企業如果擁有大量回收期較為確定的應收賬款,或者持有大規模的漲勢好、易出手的股票,那麼違約處置工作也能比較順利地完成。相反,一家央企違約了,由於國有資産的處置難度比較大,所以就更多依賴政府救助或者債務重組,這個過程就複雜很多,處置起來需要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分析不難發現,債券發生違約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發行人經營狀況惡化,現金流緊張。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黑天鵝事件引爆,比如亞邦投資和雨潤集團是實際控制人協助調查;東北特鋼是董事長去世後,引發了違約以後的連鎖反應;還有山水水泥是股東之間的控制權糾紛。

  從行業看,鵬元資信研究發展部研究員吳志武表示,違約債券主要集中在鋼鐵、建材、機械設備等産能過剩的行業,另外,商業貿易行業由於毛利較低,盈利能力較弱,違約規模也較大。從地區看,違約債券主要集中于上海、遼寧、山東、河北、北京等地,這幾地2016年違約債券規模佔到違約總規模的76.52%。

  千億債券取消發行

  違約的高發,往往伴隨著信用利差走闊,債券收益率上升。二級市場的表現也會傳導,並影響到一級市場的發行,導致大量的債券發行失敗。

  海通證券姜超團隊的分析認為,近期信用債延遲或取消發行的規模快速增加,11月以來已有105隻債券取消或推遲發行,涉及金額1134億元。債券類型以短融和中票為主,且製造業發行人佔比較多。

  姜超認為,取消債券發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發行人希望降低融資成本而希望擇機重發,另一方面是因為機構流動性偏緊且情緒悲觀,即使發行也很難成功。

  今年4月份以及2015年底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4月份取消發行高峰時期主要是在4月12日-4月27日,12個工作日裏共有113隻信用債取消或延期發行,涉及金額達到995.4億元。

  還有券商承銷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際發行取消的比公告的要多,因為還有的還沒挂出募集説明書,承銷商一看發行成功的可能性小就勸退了,也有的是發行人一看成本太高,也主動要求延期了。”

  張旭則認為,4月份更多的是因為發不出去,而12月更多的是因為發行人認為市場利率太高,所以想延期。

  今年的兩次信用債取消發行高峰均是信用風險較高的時期。特別是3-4月份,廣西有色、東北特鋼、中鐵物資等違約事件的爆發進一步推高了信用風險。今年12月,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有中城建、大連機床、博源集團等多家企業的債券出現了鉅額違約,同時還面臨國海證券假公章代持的黑天鵝事件。

  鵬元資信研究發展部研究員吳志武認為,最為嚴重的信用風險事件是,東特鋼違約和中鐵物資暫停168億債券交易。東特鋼宣佈今年3月25日,“15東特鋼CP001”違約,該事件打破了市場對地方國企的信仰。4月11日,中鐵物資公告168億債券暫停交易,引發市場對體量巨大的債券違約擔憂。

  2017年違約將增加

  2016年是黑天鵝事件頻發的一年,而針對即將到來的2017年,市場各方均認為情況不容樂觀,甚至更加嚴峻。

  姜超的分析認為,再融資受阻遇上償債高峰,明年償債壓力大。截至2016年12月20日,存量信用債(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PPN)于2017年到期的規模合計約3.98萬億元,加上未發行的、將於2017年年內到期的短融,2017年信用債到期量可能會達到5.5萬億元。

  目前各個品種的債券均已發生了違約,尚存的信仰就是“城投債”。張旭認為,“2017年的違約率可能會小幅高於今年,但城投違約的概率為0,畢竟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還在進行。”

  “産業債風險方面,需要依據2017年一季度經濟企穩品質的驗證結果進行判斷”。在袁荃荃看來,我國經濟仍處在艱難轉型期,去産能壓力仍較大,存量産業債中過剩行業的債券數量佔比很高,因此産業債明年的違約風險仍較大。儘管個別行業會出現短暫性的業績改善,但仍無法抵禦行業週期性調整,因此産業債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