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網際網路+”描繪“三農”新圖景

2016年09月13日 08:34:51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① 江蘇蘇州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智慧農業管理中心。

② 智慧化水産養殖基地可實現飼料精確定量投喂和精準用藥。

③ 通過地面農田傳感網和攜帶型作物監測儀等現代手段,可實時獲取稻田作物生長資訊和農田環境資訊。 本報記者 喬金亮攝

  9月7日,江蘇蘇州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內人頭攢動,參觀的人群在智慧化水産養殖基地,看到各種魚類在推水設備形成的水流中逆流而上。當地水産推廣站工作人員周建忠介紹,基地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水質線上監測預警、魚類生長實時監控以及自動精確投放餌料。整套物聯網系統投入680萬元,實現精準用藥,節省用藥90%。整個養殖區比常規養殖産量增加60%,節省人工70%。

  在農業部當天于蘇州召開的“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是繼家庭承包經營、農業開放入世、農民工大量進城之後,又一輪指導農業發展的方式方法和規則模式的改變與創新。要抓好市場資訊服務、試點示範和資訊進村入戶,利用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農産品網上交易額佔比達到8%。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應用比例達到17%。

  時下,一場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動力的農業科技革命浪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集網際網路、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農業生産方式,正實現著現代農業的實時監控、精準管理、遠端控制和智慧決策。當農業變得“智慧”,基於數據化線上化的新農村和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新農民也在“彎道超車”中應運而生。

  新農業:

  當數據在産業重塑中“活”起來,農業開始變得“會思考”

  大北農集團研發的“豬聯網”已經成了河北邯鄲養豬戶吳群手機上必備的APP。經歷了數次豬週期,深受其苦的他現在學會了每天在豬聯網上查看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和生豬供應的增加量,更學會了利用其中的數據系統,計算自家豬場的PSY——這是衡量養豬業生産效率的重要指標。吳群開始知道,在我國,這一指標一直在17、18頭上下徘徊,而國外先進水準能達到25至26頭。

  資訊技術正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在大數據的精準“計算”下,農業的各項資源要素被優化配置,甚至連生産過程中的廢棄物都能被資源化利用。插上資訊化翅膀的農事活動變得不再繁重,在農業生産基礎較好的各地農墾系統,基於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網路化農業環境監測系統正在普及。與此同時,在大宗農産品的規模生産區域,天地一體的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智慧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細化作業已經成為現實。

  “2015年以來,農業部在8個省份開展農業物聯網試驗示範,推介了426項技術、産品和應用模式。”農業部市場司副司長王小兵説,試驗成效不錯,江蘇宜興物聯網養螃蟹畝均增收1300元,新疆兵團105團棉花種植綜合效益畝均增加210元。與此同時,農業部還啟動建設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在北京、重慶開展生豬全産業鏈監測試點,創新發佈中國農産品月度供需平衡表。

  與生産領域“智慧農業”相呼應的,是大數據支撐下的農業數據收集和共用平臺。目前僅農業部就有21套調查制度、300張報表、5萬餘個指標,內容涵蓋生産、市場價格、農村經營管理、農産品成本收益、農墾、農産品加工等方面。農業部建立的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基本實現了各行業調查數據的統一存儲。大數據企業也各顯身手,浪潮集團為商務部提供生豬大數據分析服務,監控全國261個相關指標,從生豬養殖、屠宰、飼料、加工、流通等環節已進行了50次預警。

  新農民:

  當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新農民進入農業,“誰來種地”迎刃而解

  “我是一個新農人,沒想到種地是這麼一件大事。”阿卡網際網路農場總裁江宇虹從一家雲計算公司跨界做了新農人。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開闢了自己的農場。消費者把預定哪種蔬菜的需求經網路上傳,最終在供應地形成了清晰的産品需求單。基地的大姐拿著手機接受任務,幹完了農活再用手機拍照上傳。這些照片和實時視頻成為後期大數據溯源的基礎。目前已經有3.8萬個家庭吃著農場的農産品。

  越來越多的農民上網“觸電”,也因為網路,越來越多像江宇虹一樣已經走入城市的人,願意回鄉做新農民。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農村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為農民培育網際網路思維,學習運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農業生産經營奠定了基礎。中央網信辦副主任莊榮文説,目前,我國行政村通寬頻比例達到95%,農村網民數量達1.95億,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32.3%。農民借助資訊化手段,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生産者向生産經營主體的轉變,懂生産、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正在壯大。

  搭乘資訊化的快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強農惠農、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一條現實途徑,特別是農業電子商務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已經顯現。

  浙江省遂昌縣將農業電商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變區位劣勢為生態優勢,連續多年農民增收超過全省平均水準。通過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茶葉、豬肉、禽肉遠銷國內外,僅地瓜幹從線下到線上身價就增長了4倍。網際網路催生的分享經濟新模式,讓農民共用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在會議同期舉行的農業電子商務論壇上,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發佈。報告指出,電子商務有效釋放了“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新農民創業創新的浪潮在網際網路融合共用的助推下迅猛發展。會議期間,農業部與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浪潮集團等大數據企業,就共同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村淘覆蓋的地區中,已有250個縣的近6000個村點可以開展農村貸款業務。螞蟻金服累計服務超過2200萬個三農用戶。”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袁雷鳴表示。

  新農村:

  當村務資訊線上化、村民服務需求數據化時,“智慧農村”呼之欲出

  在會議現場的“網際網路小鎮”綜合服務平臺,記者點擊觸摸屏進入,涵蓋産業、運營、服務等5個子平臺多項應用呈現在眼前。

  “這是海南海口秀英區石山鎮鎮級運營中心平臺,設計理念就是鎮村互聯、精準服務。”平臺設計負責人徐珍玉説:“村級資訊員負責採集相關資訊後上傳至鎮級平臺,貧困戶家裏要在網上賣什麼農産品等都能通過電商連接,這樣精準扶貧就有了針對性。”網際網路小鎮是海南省以資訊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次探索,包括石山鎮在內的10個網際網路小鎮都建立起了四級協同的資訊服務站點,涵蓋旅遊、電商、生活資訊等多個板塊,與當地的特色産業深度融合。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指出,要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資訊服務體系,為農民生産生活提供綜合、高效、便捷的資訊服務,縮小城鄉數據鴻溝。這些目標,在資訊進村入戶的深入佈局下,正逐步實現。江西省新餘市下村村民王利民以前辦啥事都往城裏跑,現在代繳水電網費、網購農資和日用品等在村頭的益農資訊社都能辦理。

  2014年起,農業部在遼寧、吉林、河南等10個試點省市的22個試點縣建成一批村級資訊服務站。益農資訊社改變了過去資訊服務只靠政府部門的做法,中國電信等20多家企業積極參與,全方位向農民提供政務、事務、電子商務等服務,不僅在農村尋到了商機,也幫助農民解決了很多難題。截至今年5月底,建成益農資訊社19316個,提供公益服務273.5萬人次、便民服務8945萬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1.5億元。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説,預計到2020年,益農資訊社將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為把全國的益農資訊社連成一張大網打下基礎。這個重大基礎性工程將修通農村的資訊高速公路,讓每一個農民都像城市人一樣分享資訊化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