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百貨店倒閉潮加劇 商業地産犯了“尷尬癌”

2016年09月06日 13:47:11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宅男宅女越來越多,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少,百貨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社科院昨天發佈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百貨店陷入倒閉潮,並且倒閉潮有加劇的趨勢。而這直接暴露了目前商業地産面臨的困境。

  百貨店倒閉潮加劇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調查的80家規模較大百貨企業,2015年銷售總額同比增長9.3%,利潤總額卻下降12.05%,銷售利潤率下降19.53%,業績不振直接導致關店頻頻發生。而這樣的倒閉潮是從2014年開始的。

  流通藍皮書的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説。

  荊林波: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百貨店從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廣開始陸續倒閉。特別是去年,倒閉潮達到相對高點。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大中城市(百貨店)倒閉數量在三位數,就是100家左右。而且倒閉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從中心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蔓延;二是倒閉的不僅是中資百貨店,還有外國大牌的百貨店;第三,倒閉的趨勢還在加劇;第四,更可怕的是倒閉的不僅是大型的百貨店,中小型的也難逃厄運。

  商業地産面臨多重困境

  百貨店的倒閉潮直接暴露出當前商業地産面臨的困境。實際上,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的熱度不減,但是這只限于住宅市場,商業地産卻是另一種景象。荊林波認為,百貨店本身的“千店一面”與當前網路購物興盛的大趨勢是商業地産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

  荊林波:目前商業地産的困境體現在總體的開發量偏大。以購物中心來説,目前全國的購物中心大概在4000家左右,正在開發的還有7000家左右,到2025年多有,我們將有一萬多家。已經遠遠超出每人平均的商業承受面積,以及購物中心的承受量。更可怕的是商業地産“千城一店”,“千店一面”,沒有差異化,給顧客的體驗、購物帶來很多困惑。還有一個大的環境的變化不可小覷,就是網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零售市場,網購的總量和人群的比例都是比較高的,這對商業地産的開發也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審慎開發商業地産

  面對這樣的困境下,藍皮書建議,地方政府應充分認識過度開發商業地産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伴隨著新一輪五年規劃的啟動,建議各級地方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審慎開發商業地産,防止再次形成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城市綜合體,甚至電子商務産業園區等的開發熱。

  而目前商業地産的出路在哪呢?荊林波説:

  荊林波:實體商業地産未來是三分天下。三分之一現有的商業地産要轉型升級;三分之一要進行業態的變遷;還有三分之一可能因為經營不善將走向死亡。這是第一。第二,商業地産的開發最終要與市場,要以最終消費者為目的。80後、90後已經是消費主力,對這些顧客,有多少商業地産研究過,關注過。第三,要在模式上創新。一定要告別傳統的,吃級差地租,轉賣櫃檯的盈利模式,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從産品的設計和顧客體驗的提升上,增加附加值。最後就是商業地産目前最缺乏複合型的人才,必須要了解商品的運營,行銷手段,顧客心理,甚至還要懂大數據,物聯網的知識。新一代的商業變遷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