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國企改革17個配套文件發佈 央企重組整合加減法並用

2016年09月02日 16:10:46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國企改革17個配套文件發佈

  央企重組整合“加減法”並用

  ■本報見習記者 杜雨萌

  自9月13日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爐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步伐日益加大、改革力度加速推進、改革領域逐步擴大。回顧這一年可以發現,無論是政策面的鼎力相助,還是地方國資系統的深化改革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此同時,央企間重組整合也拉開大幕。

  17個配套文件已相繼下發

  《證券日報》記者從國資委了解到,自頂層設計方案“1”即《指導意見》出臺以來,“N”系列已累計出臺了17個與之配套的分項改革實施方案。其中,幾個重磅類配套文件已接連面世,如《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的國企改革與上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有很大的不同,上一輪國企改革總體上能夠在不損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為國有企業和相關利益方帶來改善;而現階段的國企改革已經到了必須要觸碰到部分人的利益才能提升整體利益改善的時期,所以,這個時候遇到的問題和阻力也就越大。

  在劉興國看來,當前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較大,必須要借助深化改革來解決當前的困難與挑戰,使其能夠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生存發展。而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臺可以説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明確了方向,甚至細化了部分配套舉措。這對於國有企業改革來説會産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確實存在改革舉措落地不如預期的事實。劉興國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即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方面的原因。但總體上看,截至目前,改革取得的實效還是有目共睹的。

  地方改革“範本”效應凸顯

  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推動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全力相助。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已有25個省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近40個地級市發佈了2016年的國企改革工作計劃,資産證券化、重組調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屍”企業等均成為各地的工作要點。

  稍早之前,國資委深入調研上海、廣東、山東、江西、重慶5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國企改革地區。《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這5個地區的國企改革舉措得知,上海市作為全國地方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在創新方面,上海國企改革更是將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重要著力點。

  江西省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績較為亮眼;山東省在國企改革首批選擇的58戶試點企業,目前已有22戶企業制訂了混改方案。此外,還設立了山東國惠改革發展基金,一期將形成200億元規模,助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另外,廣東省與重慶市的改革成績同樣喜人。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1+N”政策體系基本成型,國企改革試點工作全面鋪開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根據自身的需要開展了符合本地特色的改革工作,並形成了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而在各地區的改革工作中,這5個省市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範本”作用,後續有望為其他省份的國企改革提供借鑒。

  央企重組整合加減法並用

  自新一輪國企改革啟動以來,央企間的重組整合也全面開啟。截至目前,國資委直接監管中央企業數量已減至104家。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有利因素。”在胡遲看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過程中,央企重組整合持續加快既是完成此前對於央企數量減至百家任務的一個延續,也是新時期疊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在央企重組的過程中,有利於完成企業去産能、去杠桿等要求,同樣有利於實現自身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央企重組整合案例中,除了慣有的央企整合做“減法”外,新組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在央企間的重組整合中罕見地做了一次“加法”。

  胡遲認為,央企重組整合過程中做加法,也是出於調結構的需要。但無論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均有利於國有資産進一步實現優化配置。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