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4市長反思東北經濟“斷崖式下滑” 蒙圈到振興路有多遠?

2016年08月22日 15:27:1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東北將調整國企佈局重振經濟 4市長反思東北經濟“斷崖式下滑”

  8月19日,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在2016東北振興論壇上發言。新京報記者 趙實 攝

  8月19日,國家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在2016東北振興論壇上表示,要對東北保持必要的投資力度,全力穩住經濟的基本面。

  該論壇是由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共同主辦,旨在探討東北振興之策。

  去年,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名義GDP增長率分別是-0.29%、3.41%和0.26%,排名墊底。2016上半年,東北三省增速依舊位列排行榜末端,遼寧更是以-1.0%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半年增速為負的省份。

  “斷崖式下滑”使唱衰東北經濟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用“蒙圈”來形容此刻的東北。東北的重振之路該如何走,已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現在網路上‘妖魔化’東北的言論比較多,其中有很多是不客觀的。東北已開始打破現有環境,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楊蔭凱表示。

  東北經濟如何突破困局?楊蔭凱説,東北4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比重,已佔據整體經濟的45.3%,其發展品質和水準將影響東北全面振興的進程和大局。另外他還提出,應建立跨省一區多園形式的自貿試驗區。

  “應該加快建立‘一帶一路’東北大平臺,跨區域連接內外的多個産業園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東北還應實現與“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以吸引內地面向歐洲出口的産業和資金向東北轉移。

  國有資本佈局應調整

  有觀點指出,東北國企改革“換湯不換藥”,是導致東北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楊蔭凱説,長期以來,東北地區的所有制結構以大企業為主,國企是經濟的主要力量,但在市場經濟的當下,東北一些國企卻轉身困難,國企獨大的格局,導致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受到了壓縮,而國有企業一直在按照傳統方式經營,“接下來需要從體制上全面改革”。

  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許善達指出,東北國企改革相對滯後,企業半社會、廠辦大集體等問題還很多,“振興東北經濟,首先就是推進國企改革,把過去應該改但還沒有完成任務的完成好。”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調整國有資本佈局,剝離非主業,集中做好國有資本該做的事情。

  ■ 現場

  東北4市長“自省”經濟緣何衰落

  “反思”時間都超時

  外界對於東北三省“集體衰落”的評價繼續發酵,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論壇期間,4個副省級城市的市長或副市長也公開“自省”。

  8月19日,在位於哈爾濱大劇院的會場,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市長或副市長與專家學者共聚一堂。

  圍繞東北經濟困局,哈爾濱、瀋陽、長春、大連市長或副市長相繼發言。記者現場發現,4人談了很多問題和對策,發言都超時。

  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在首場論壇上第一個登臺發言,他説,他已切身體會到,産業結構不優、計劃經濟體制慣性影響、市場化進程遲緩、創業創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務和民生保證能力水準不高等原因,使哈爾濱經濟減速換擋緩慢、結構調整陣痛,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也壓力較大。

  不只是哈爾濱,隨後登臺的長春市副市長張晶瑩也在“自省”,“面臨著體制機制不活、經濟結構單一、轉型發展緩慢、人才流失等共性問題。”

  走下演講臺後,張晶瑩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著重提出了對於東北人才外流的感觸。“尤其在2015年,長春經濟最困難的一個階段,由於經濟不振導致的工資待遇及就業創業環境不佳,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背井離鄉。”張晶瑩説,“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了,待遇就上去了,如果有很多好的企業在東北,年輕人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東北如何自我轉變、扭轉衰落局面?張晶瑩也提出,可建立東北人才基地,建立統一的金融服務體系,“還可以建立東北區域的科技大市場,4市共促科技成果流動與轉化。”

  瀋陽市市長潘利國則提出一些輔助措施,如加快實現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探索四城市住房公積金個貸“同城化”。

  為了吸引人才,大連市常務副市長曹愛華還建議,應該建設起創業生態圈。“政府要為創業者搭臺站臺,整合配置資源,提供扶持服務,這樣才能帶來市場的高度活躍,獲得創業主體的認同,吸引更多人才。”

  ■ 對話

  新京報記者專訪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

  改革要打破小集團小利益

  經濟“斷崖式下滑”,熱衷於國企“鐵飯碗”,行政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對東北的常見形容,20日下午,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闡述了他對這些觀點的看法和對東北振興的思考。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國企發展不力,是東北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希斌:以資源為主導的經營形態,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黑龍江的石油佔到了能源的80%,但每年的産量和市場價格都在下降。

  東北的國企在改革上落實力度還需要加大,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包括混合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非常緩慢。作為政府來説,要積極克服一些利益需求,打破小集團、小利益的格局,把改革實實在在地落實下去。

  新京報:有個説法是“投資不過山海關”,民營經濟在東北有發展前景嗎?

  宋希斌:其實今年年初以來,在哈爾濱新註冊的各類新市場主體已經達到了5.8萬戶。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永遠在路上,我們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容商愛商。只有形成了一個發展的“洼地”效應,更多的投資才能進來。總的來講,東北地區在這方面也都有共識,決心也很大,下一步要實實在在拿出行動來。

  新京報:有很多人評價東北人,辦事時必須找人托關係才能辦成?

  宋希斌:其實現在很多東北人已經開始轉變了,但要徹底解決這個思想,還是要從制度上、體制上下工夫,建立公開透明、便利化、被市民監督的體制,才能推動思想觀念的轉化。同時也應該從每一個東北人做起,都去按章、按制度辦事,增強制度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對政府機構監督的意識,一起營造一個寬鬆、公平、便利化的局面。

  新京報:這種“人情世故”的出現,是不是與行政效率低有關係?

  宋希斌:的確,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要從體制機制創新上解決問題。這幾年哈爾濱在政府的大處室改革、探討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管理上,都做了不少工作,以企業審批的優化為例,我們建立了便利化的審批流程,工商、物價、食藥合為一個市場監督管理局。今年年初,我們決定對哈爾濱市委辦局的內設機構進行調整,削減30%,各個委辦局的行政審批事項也大大減少。

  新京報:還有一種説法是,東北人對“鐵飯碗”十分眷戀,對自己創業或在民企工作比較不屑。

  宋希斌:這也是一個老問題,與年齡偏大人的慣性思維等方面有關,實際上這個觀念已經極大轉變了。在哈爾濱,眾創空間已經如同雨後春筍一樣出現、成長,我最近經常去這些創業機構調研走訪,接觸到了很多從北上廣深回到東北的青年。不僅如此,很多東北本地的年輕人,也自己組建公司,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新經濟等領域的民營企業工作。

  新京報記者 趙實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