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人民日報刊文:國企違約應按市場規則處理

2016年08月05日 11:14:1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債券市場要想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剛性兌付,這應該成為共識

  近日,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因其第一大股東是遼寧省國資委,引起廣泛關注。投資人希望能夠財政兜底予以兌付,企業大股東則試圖以“債轉股”“債轉貸”等方式解決。當地政府、主承銷商和投資人能否通過市場規則和法治方式達成共識、破解困局,考驗各方智慧。

  今年以來,債券違約有增加趨勢。談到近期幾起違約事件,財政部負責人直言,“援助但不兜底”。的確,對於國企債券違約的處置,應該用市場化手段、堅持法治化方向。債券發行是一種市場行為,不可避免有違約的風險。而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國企債券違約風險漠視,存在著剛性兌付依賴。在發生兌付風險時,不少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政府信用,也總是動用納稅人的錢,補市場的窟窿。當前,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為國企兜底的能力越來越弱,一旦發生國企債券違約,動輒幾十億元,政府即便想兜底也有心無力;更重要的是,剛性兌付使國企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杠桿率不斷提高,風險積累也越來越大。

  打破剛性兌付,恢復建立良性債券市場,需要讓市場在債券的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國企的違約問題固然不同於一般企業,政府應該給予一定援助,但援助不等於兜底。作為市場主體,國企應該按照市場規則處理債務違約問題。國企之所以債務規模偏大、債務率過高,主因就是把政府當保姆、當靠山,而金融機構也患“國企崇拜”病,總覺得政府可以兜底。

  長期以來,剛性兌付成為“行規”,金融機構、投資者忽視了背後的風險,導致債券市場價格失靈,風險信號失靈。債券市場剛性兌付如果一直硬撐下去,泡沫只會越來越大,杠桿越來越高。東北特鋼資産負債率遠超警戒線,各種貸款、債券還是一路綠燈,債務居然超400億元,就是一個例證。

  如何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實際上,長期存在的剛性兌付,使得債券市場扭曲失真。“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指出,“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於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債券市場要想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剛性兌付,這應該成為共識。剛性兌付打破,信用債的定價回歸市場,企業再發債券,其利率就會由市場根據不同行業的投資風險定價,利率和資金會優化配置,一些落後産能發行債券就會越來越難,這對於去産能、去杠桿,國企的深化改革、産業的轉型升級作用巨大。

  對政府來説,則要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的邊界。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政府應該權責對等,該由市場來做的事情,不越位、不缺位。不能動不動就拿納稅人的錢來為國企的違約買單。同時,政府“援助不兜底”,該作為的必須作為。處理債券違約,要有底線思維,立足於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應該看到,目前債券市場整體違約率很低,構不成系統性區域性債務風險。

  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絕不能倒退,債券處置也必須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發債企業、地方政府、承銷機構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發揮各自作用,既不兜底,也要堅決防止逃避債務的惡意違約,盡最大努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