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高考志願填報催生天價諮詢

2016年06月12日 08:4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大數據填高考志願諮詢費被炒至數萬

  高考之後,考生和家長即將面臨志願填報“大考”。從去年開始,我國全面實行平行志願錄取投檔以後,許多考生和家長對填報哪所大學、哪個專業更加“拿不準”了。在這種背景下,高考志願諮詢服務應運而生,“大數據幫你填報上好大學”之類的廣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對一”諮詢價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數萬元的“天價”。 據央視

  ■調查

  高考志願填報催生“天價”諮詢

  記者調查發現,其實早在高考前,一些諮詢機構就已經線上上線下開辦了高考志願填報培訓班。

  某考後填報志願諮詢機構工作人員介紹,在高考結束後的線下培訓班場次不會太多,“因為專家這個時候一對一服務的學生太多了,精力顧不過來,我們最多安排一到兩場就完事了”。

  記者發現,有關高考志願填報的服務已經發展成為系列的産品,只要輸入“高考志願”進行搜索,馬上會出現包括高考志願填報手冊、高考志願填報秘籍攻略、高考志願卡等一大批相關産品,其中就有資深老師“一對一”報考諮詢服務,價格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

  記者根據網站提供的400電話,進行了電話諮詢。在電話中,這一考後填報志願機構的工作人員給出了報價:12800元的,是有3年多工作經驗的老師;24800元的,是有4年工作經驗的老師;還有29800元的,是有5年工作經驗的老師;剩下的就是39800元,有七八年工作經驗。

  志願填報沒過機構全額退款

  與幾家機構電話溝通後,對方均表示需要面談。記者來到了其中一家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專門提供志願填報服務的機構,該機構在其網站上打出的宣傳語是“志願報得好等於高考多考20分”。

  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的志願填報通過率是百分之百,如果今年給你報你沒過,我們全額退款,這是寫在合同裏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諮詢機構還推出了專家級套餐服務,包括潛能測評、生涯規劃加志願填報,套餐種類豐富,費用也居高不下。如資深專家的全程服務費是39800元,培訓機構承諾,整個服務過程會一直持續到考生被大學錄取。

  當記者對交費後是否能保證被錄取心存疑慮時,幾乎每家機構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並且都表示,他們所提供的方案是運用大數據得出來的,可靠程度非常高。

  ■解析

  專家的分析建議才是最重要的數據

  填報高考志願的確是個技術活,它需要準確而詳實的數據支撐,但是大數據不只是數據多,它的內涵是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分析和研判,來掌握和滿足考生和家長最精準的需求。在一份價值數萬元的填報志願方案裏,大數據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在採訪中,各機構都主打運用大數據進行志願填報。數據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為考生經過各種測評後得出的數據;另一組為各機構平臺儲存的數據庫。

  面談時,機構負責人介紹,數據庫裏的數據只是志願填報參考依據的一個方面,而機構聘請的資深專家的分析建議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據介紹,這裡的資深填報志願專家都曾經就職于教育單位,人脈資源豐富。簡單來説,資深不資深主要還是看是否可以讓學生被所規劃的學校錄取。

  記者電話諮詢了多家機構,關於高考志願填報的相關服務收費目前從幾百、幾千,到幾萬元不等,最貴的超過5萬元。越是高價位的越搶手,有些“資深”專家的服務已經滿額。

  諮詢機構並無“報考大數據庫”支援

  對於考生來説,在上千所大學、數千個專業中,根據自己的條件選報一個適合的志願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對複雜的報考規則,如果能夠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大數據庫,根據近年來全國招考數據、各校高招政策、各專業前景等做出數據分析,這確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但目前能夠提供報考諮詢的各家機構哪家又能擁有這樣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呢?實際上,某線上教育機構人員透露,並沒有很明確的大數據分析方式。

  同時專家指出,如果數據推測出某個專業的錄取分數很低,從而就會出現很多考生報考這個專業,反而會把分數抬高。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這些數據只能呈現過去,不能預測到未來。當考生依據數據做出選擇時,就會改變這個數據未來的狀況,所以我建議各位家長一定要留心。”

  ■建議

  大數據只能是參考不能依賴

  考生該如何填報志願?業內專家建議,考生應先根據個人成績縮小報考大學範圍,再綜合考慮個人性格和職業的對應關係、個人未來職業傾向等多方面因素報考。

  中國教育網總編輯陳志文認為,大數據能算出一定填報規律,但是沒有辦法算出考生的喜好,所以這些産品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依賴。“我特別想提醒家長和考生,我們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和更適合自己的,而不是排名更好的學校和專業”。

  專家提醒,完全相信大數據和諮詢機構填報志願會帶來新的風險。怎麼填事關考生的前途,家長和考生應做好功課、心中有底,才能理性地做出判斷和選擇。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