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3月2日電 (記者 施佳秀 實習生 李晨虓)就在2月的最後一天,杭州房產新政——“杭十條”正式出爐,被認為是去庫存的又一“新招”。
2016年的房地產市場風起雲涌,房貸首付比例下降、契稅營業稅雙降等各項利好政策,讓樓市成交量明顯回升,打通了不少城市的市場淤塞。
然而,告別“黃金時代”的房企並未固步自封,將目光投向“互聯網+”風潮,一個以房地產為核心,融合互聯網思維、上探新金融、下延創業創新的大地圖正在形成,房企一改過去人們曾經的印象,以不同的新形象和新境界展現在人們面前,一個新的規則和新的商業世界正在逐步浮出水面。
房企多元化轉型突圍高庫存 “觸網”嘗新拓發展
在春節前後,房貸首付比例下降,契稅、營業稅雙降等政策紛紛出臺,杭州還在上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新政立竿見影,杭州樓市在上周末迎來了“小高溫”,有樓盤甚至再次出現搖號現象。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此前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浙江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4.5%。
盡管浙江樓市現“小陽春”,但不可回避的是,高庫存的現狀在短期依舊無法緩解。
業內認為,房地產已迎來“後暴利”時代,傳統的粗放型開發模式已成明日黃花,而堆積如山的樓盤庫存便是如今的陣痛。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正在快步“轉身”擁抱新業態,不斷在物業、金融、大數據等領域尋求突破。
近年來,包括萬科、保利、恆大等在內,即便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一線房企,也都在向金融、零售、農業、教育、物流、文化旅遊等領域轉型,轉型已成房企的共同選擇。
浙江省內,房企動作也頻頻,萊茵置業更名萊茵體育謀求轉型退出。浙江廣廈去年發布公告表示,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角度考慮,公司決定在未來3年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轉型進入有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的影視文化產業。
“很多(房地產)企業不是沒有房產,它(們)是賣不動,那就需要對這些資產進行重組,通過強有力的市場手段,借助政府的力量、政策把它消化掉,企業就活了。”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原來房地產開發模式轉變成以商業為主的模式,這是順應時代的變化。
在“互聯網+”風靡的當下,嗅覺敏銳的房企也不禁“觸網”嘗新,不斷摸索與互聯網結合的模式。
就在去年,淘寶網旗下淘寶拍賣與萬科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探索房產互聯網+創新模式。同時,萬科華東品牌館將在淘寶1212當天正式上線,百余套江浙地區房產優惠競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係副教授攀登告訴中新網記者,萬科這樣的大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能有先見之明提前在互聯網進行布局,值得稱讚。
“(房地產觸網)這個過程中營銷渠道、工作方法、客戶互動等方面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手段會變得更精準。”杭州雙贏機構總經理章惠芳認為,互聯網是一個手段,讓一些房企實現內部結構的優化。
不僅是營銷模式“觸網”,“互聯網+”概念的滲透給房地產市場注入了許多新鮮血液,其中尤以房地產+互聯網雙創和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受到關注。
眾創熱潮“借力”房地產企業轉型 側面助推經濟發展
現如今,中國正處于大眾創業的風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的創業潮成為孵化器產業的強力催化劑,諸多房企及地產人以服務創業創新為方向而加速轉型。
據了解,在地產商介入之前,如產業咖啡館、孵化器、創新工場等國內的眾創空間已有不少。近年來,開發商主導的眾創空間在顯著增加,以wework模式為例,用折扣價租下某寫字樓的一兩層,然後將辦公場地劃分成許多小塊,租給那些希望共享資源的初創企業。
杭州科地資本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在杭州,房企轉型創業創新的情況有很多,其中科地資本集團的某商業地產項目也在打造眾創空間,助力杭州下沙板塊的青年創新創業的項目。
杭州的未來科技城(海創園)匯聚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成為杭州新金融和創業孵化的重要源頭。
浙江建工地產集團的EFC(歐美金融城)項目就坐落于未來科技城,項目體量較大,該項目包括住宅、酒店式公寓、寫字樓,主要面向人群是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通過打造集工作、居住和休閒娛樂于一體的歐美特色未來型國際社區來吸引入駐。
“沒有人會懷疑創業創新是主流發展方向,在這個方面,我們搭上了車,在乘客中我們企業非常有識別度,符號很強,很快就被接受。”浙江建工地產集團副總裁陳黎駒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道。
“我們是一個內生的轉型。”陳黎駒告訴中新網記者,建工通過運營旗下百萬方的大型綜合體EFC(歐美金融城),實現內在的轉型,因此在打造該產品的時候,建工就預留了20%左右的資金,用于經營,“在運營中,加入創業創新的料,再吸引好的創業者和海歸,把投資吸引進來。”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此前曾表示,互聯網時代帶來強大的共享經濟趨勢,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是把過剩的產能釋放出來。所以,傳統的開發商肯定要變革,不變革完全死路一條,這是時代的步伐。
據了解,目前,房企轉型雙創盈利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分時分塊收較高租金,比如SOHO3Q;二是部分持有,收取低租金,比如萬科雲城;三是用產權置換股權,比如深圳星河;四是提供全方位服務,收取服務費,比如毛大慶的優客工場。
對于不斷出現的眾創孵化器,杭州創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王承超認為,對實體經濟進行服務的專業孵化器可以做出附加值,形成衍生品,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創業創新對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浙江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告訴記者,房企這種轉型本身就對經濟有一定貢獻,另一方面,如果在其中能夠孵化和培育出一些雙創企業,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是有益的。
互聯網金融風暴席卷地產 成當下房企競爭標配
搭乘著“互聯網+”這一中國經濟新一輪轉型升級中的最大“風口”和全新驅動力,“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的風潮正勢不可擋地涌來,如火如荼,成為中國房地產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眾多地產名企蜂擁而入。
知名房企巨鱷中,萬科推出房產眾籌,遠洋地產攜手京東眾籌,萬達推出眾籌產品“萬達快錢”,綠地推出“綠地寶”……據不完全統計,50強房地產企業中目前已有四成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
在民間資本發達的浙江,也有房企逐步試水新金融。“科地正在向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轉型。”陳剛告訴記者,該省100多家科威國際不動產門店將逐漸添加金融服務功能,讓金融服務業務深入社區。
“這個是利用互聯網籌集資金,類似于企業發債。”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旭昆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地產企業需要的資金比較大,而且會積壓一定資金,給房企帶來的一定的壓力,通過網上籌集資金,企業的資金負擔逐步減輕。
“(企業向)銀行(借錢)壓力比較大,利率也比較高,向老百姓借錢,存貸差可以打點‘擦邊球’。”張旭昆舉例,“比如老百姓存款3%年收益,企業6%的貸款利率一年,企業就可以用4%或者5%的回報把老百姓錢吸引過來。”
據了解,目前房地產企業通過引入眾籌、社區O2O等不同模式,從不同切入口服務買房、賣房、裝修、租房等交易的金融需求。
張旭昆認為,現在地產和互聯網金融的嫁接才剛剛開始,看起來花樣百出,實際上是原來的很多做法現在採用互聯網的手段來做。
“我個人讚成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小型的房產企業徹底轉行,但是能不能轉成功就是另一回事兒了。”攀登認為,任何一個行業競爭都是很激烈的,都需要專業的團隊,並非有錢就行。
的確,如何做好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很大問題。
“關鍵事情一定要辦成功。”談到如何規避風險,張旭昆表示,如果項目搞砸了,有可能會引發相關官司,所以房企應該看準項目。
章惠芳也認為,做項目要以消費者需求出發,提高抗風險能力,利用好互聯網這個信息渠道,實現更好的發展。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金雪軍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第一房企要符合監管條例,嚴格按照監管規則,不能踩監管紅線;第二,房企要看準資金應用,項目是否靠譜,是否有穩定回報,項目進行過程中信息是否完全公開透明等。(完)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