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重慶經濟增速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有何秘訣?

2016年08月16日 08:16: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上半年重慶經濟增長10.6%,增速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這個既缺資本、人才優勢,又無區位優勢的內陸地區為何能夠做到“跑得快、耐力足”?

  轉型升級——新動能接續涌現

  行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見噴涂著熊貓圖案的力帆新能源汽車“盼達用車”穿行。“力帆率先在全國布局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服務,4年後‘盼達用車’將實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租賃規模!”重慶力帆集團副董事長陳衛信心滿滿。

  摩托車生產企業力帆集團成功轉型升級,得益于重慶精準務實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產能’不是‘去產業’,‘增加有效供給’不是‘增加過剩產能’。”重慶市立足實際,靶向施策,旨在著力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不斷培育新的增長動能,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雙提升”。

  “今年上半年重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利潤同比增長17.4%,這說明重慶的增長是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說。

  傳統支柱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全國每八臺汽車就有一臺“重慶造”。不少人擔心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正在遭遇“規模天花板”,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這兩個佔據重慶工業半壁江山的支柱產業仍持續發力,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1.6%和10.1%。

  “體量大,還要做到速度快,就需要在創新驅動上下工夫、在延伸價值鏈中做文章。”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說。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今年上半年,重慶生產顯示器1074萬臺、手機1.3億部……隨著美國康寧、法國液空、惠科8.5代線項目等配套延伸項目陸續投產,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將進一步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係延伸。同時,重慶正在打造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換道超車”,實現倍增效應。2014年,重慶按照“技術有前景、市場有需求、重慶有基礎”的原則,把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MDI及化工新材料、頁岩氣、生物醫藥、環保等產業確定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這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166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0%;今年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長了24.8%,下半年還將有一大批新項目投產,全年產值有望繼續倍增。

  內陸開放——從開放“末梢”變為“前沿”

  重慶位于西部內陸,處于開放“末梢”。“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促使重慶重新思考自己的“經濟地理”以實現內陸開放、融入全球產業鏈。

  2011年,“渝新歐”班列問世,依托“時間只有海運的1╱3、價格只有空運的1╱5”的優勢,創造性地開辟了從中國內陸到歐洲的貨運新通道,如今“渝新歐”班列佔據了經阿拉山口出境的多條中歐班列貨值的80%。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開放的大戲由點、線、網逐次展開。

  今年4月28日,10輛滿載貨物的卡車從重慶出發,42小時後經廣西憑祥口岸抵達越南河內,標志著重慶到東盟的國際公路物流大通道東線通道正式開通;重慶還將開辟到老撾萬象的中線通道和到緬甸仰光的西線通道,最終實現三條通道“下南洋”。

  一周後,一列搭載著健身器材的“渝新歐”班列從德國杜伊斯堡駛出,12天後抵達重慶;貨物在保稅區分包分撥後搭乘飛機,5小時後抵達新加坡,開辟了從歐洲經重慶到東南亞的鐵、空、公多式聯運大通道。

  至此,重慶形成了向西直達歐洲、向南連接東南亞和南亞、向東直抵太平洋的“Y”字形國際大通道,這不僅契合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還形成了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國際交通網絡。同時,憑借水陸空三個國家級交通樞紐、三個一類口岸和三個保稅區,重慶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三個三合一”開放平臺,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正是看中重慶的未來,中國與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今年1月正式落戶重慶,強烈的“吸磁”效應不斷顯現:境外企業首次到內陸地區發行熊貓債、多家重慶企業赴新加坡發行企業債、雙方擬合作建設海底通信光纜……僅上半年,簽約項目金額高達131.4億美元。

  開放通道和開放平臺的構建,極大促進了重慶產業發展;重慶產業的發展壯大又支撐了開放功能的拓展完善。

  一體化科學發展——各區域發展各優其優、各美其美

  盛夏時節,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雲陽龍缸“雲端廊橋”遊人如織。一年前這座懸浮在峽谷中700米高空的全球最長玻璃廊橋問世,引發了“噱頭工程”的質疑;半年後,雲陽龍缸景區實現綜合收入7億元,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

  這座玻璃廊橋的“逆襲”,得益于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自2013年起,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全市38個區縣被劃分為五個功能區域,並輔以產業、財政、考核等50多項政策措施,推動資源要素向各功能區域重點產業和重點區域聚集,引導各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聯動發展,促進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

  雲陽縣縣長覃昌德告訴記者,新的考核辦法對雲陽的生態保護和旅遊發展加分較多。“我們圍繞‘面上保護、點上開花’做文章,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新路子。”

  由于生態保護得力、旅遊發展迅猛,過去兩年雲陽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連續躋身重慶38個區縣考核前三甲。

  “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產業布局、人口分布更趨合理,各功能區域各優其優、各美其美,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說。

  重慶清醒認識到,發展必須堅守生態紅線和綠色底線,相繼出臺“產業負面清單”和“產業禁投清單”,逐步淘汰過剩產能和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