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大美新西藏  >   正文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2015年08月11日 14:23:00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拉薩至日喀則列車。攝影:張麗娜

  中國西藏網訊 早上7:20,青藏鐵路公司Z880102次列車的車隊指導朱興龍就已經在拉薩火車站停靠的列車上忙碌了,從整理窗簾、被褥、餐桌到檢查列車的邊角,這位52歲的“老戰士”絲毫不鬆懈。

  拉薩至日喀則鐵路于2014年8月15日開通,總里程251公里。這是繼2006年7月1日開通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之後向西藏西部的進一步延伸。

  1994年開始,朱興龍開始在西寧至格爾木路段工作,用他的話説就是“一眨眼21年都在列車上跑過了,時間比列車跑的還快。”去年8月剛剛開通的拉日鐵路非常有人氣,作為這輛列車上年齡最大的工作人員,朱興龍忙得跑前跑後,記者採訪時他已經連續工作54個小時了,紫青色的嘴唇看得出他還有點高原反應。

  “十多天才能回家一次,又匆匆忙忙走。在列車上我錯過了陪伴兒子讀書、工作的每一次機會,感覺對他虧欠很多。”家住西寧的朱興龍回家的路是往返高原平原間的鐵軌。

  列車穿過了一個個隧道,鐵路兩旁的青稞都已經成熟。19歲的汪寧佳趴在窗前不停地拍照。“跟好朋友一起利用暑假來西藏旅遊。在拉薩像我們這樣的驢友很多,大家組團坐火車可以走日喀則-珠峰線路。據説夏天珠峰難露真容,我們真心祈禱可以看到珠穆朗瑪峰的最美容顏。”汪寧佳説,旅行結束後還要坐火車回到成都繼續上學,火車出行給遊客提供了更多的便捷,西藏的美也深深地印在心裏。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來自四川阿壩州松潘縣朝佛的老夫妻正乘坐拉日鐵路列車前往日喀則朝拜。攝影:張麗娜

  “都説我的家鄉九寨溝美,但是對於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説西藏是聖地,當我看到布達拉宮的時候激動的哭了出來。就算吃盡再多苦頭也要一生來一次西藏。”這是來自四川阿壩州松潘縣的一對“老驢友”,64歲的澤巴和她的老伴兒陳茂功不遠萬里來西藏朝佛,從格爾木坐著運送水泥的車來到拉薩,坐上火車去日喀則,只為見一眼他們信仰的苯教寺廟-雍仲林寺。日喀則寺廟眾多,每年農閒季節都會吸引大量信眾前往朝佛。這趟列車也承載了藏族老夫妻一生一次的朝佛夙願。

  旁邊坐著的邊巴德吉一直跟二老聊天。她有兩個家,一個在拉薩,一個在桑珠孜區。2009年大學畢業後考進日喀則市當公務員,戀愛、結婚、生子。家住拉薩的她將兒子交給老人帶,丈夫前年也因工作調動到拉薩。“每週都會盡可能回一趟家,以前坐長途客車要花6個小時,只能放長假回去。火車開通了,我回家真的方便多了,價格也便宜了一半,尤其今年還實行了對開,週六早上回拉薩,週日晚上回日喀則,陪伴家裏人的時間更多了。”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高原天路。攝影:黃飛

  家,是28歲列車員白瑪央金不太願意提起的字眼。剛滿一歲的孩子和老人在山南地區,愛人在格爾木鐵路段工作。他們最多的重逢就是每一次路過格爾木的時候倆人的遙遙相望。提起孩子,白瑪央金的淚水就不禁流了出來,作為妻子,作為女人,她的淚水是苦澀的。但是,車廂裏的清潔工作她卻一絲不茍,偶爾還會給車廂裏的人唱歌。藏族人的骨子裏是樂觀而歡樂的。

  車廂就是臨時的家,藏族、漢族、回族大家坐在一起,悠揚的藏歌回蕩在車廂。高原的列車為“家人”準備了氧氣,同時也會將所産生的一切垃圾收集全部投放到拉薩垃圾處理站,就連鐵路兩旁也有工作人員定時清潔。拉日鐵路在便捷與環保中通行,成為高原上一條綠色天路。

  回族商人馬明明經常往返于拉薩和日喀則樟木口岸之間做生意,他的希望是鐵路能夠儘快的通向口岸,那麼他與東南亞的商人做生意也會更加便捷。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延伸的天路——拉日鐵路。圖片來源網路

  “清晨我站在清清的牧場,看到山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雲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列車運載的不僅僅是遊客、物資,還有新的觀念、新的商機。3個小時的旅程總是短暫,朱興龍和各車廂的乘務員開始整理車廂衛生,列車兩側金燦燦的油菜花迎接著來日喀則朝聖、旅遊、回家的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西藏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