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  >   大美新西藏  >   正文

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從新居走向新生活

2015年08月11日 14:15: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西藏察隅縣城出發,再南行幾個小時,便來到了國內最大的僜人聚居地—下察隅鎮僜人新村。

  2006年,當地政府在保留傳統居住和建築文化的基礎上,優先在僜人新村實施了安居工程建設,全村63戶民房完成改造。從2010年開始,又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和庭院改造項目,家家戶戶都喝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照明燈,看上了電視、聽上了廣播……

  民居起變化的不僅僅是僜人新村,從2006年起,西藏在全區範圍內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牧民安居工程。2013年底,全區46.03萬戶、23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寬敞明亮的新房。目前,西藏農牧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達30.51平方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達42.81平方米。

  在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之際,我們看到西藏變化的不僅是新居,更重要的還有人們傳統觀念和生活的轉變。

波密縣扎木鎮扎木村農牧民舊屋,攝于2006年12月2日。

  波密縣扎木鎮扎木村農牧民舊屋,攝于2006年12月2日。

波密縣扎木鎮農牧民修建的安居新房,攝于2009年4月1日。

  波密縣扎木鎮農牧民修建的安居新房,攝于2009年4月1日。

  從黑帳篷、石板房到安居新房

  一份歷史檔案記載,1950年的西藏有100萬人口,其中沒有住房的就達90萬人。當時的拉薩城區只有2萬人,而露宿街頭的貧民和乞丐就達1000多人……

  長期以來,西藏農牧區群眾的住房多為黑色的帳篷、低矮陰暗潮濕的土坯房和石板房,有的甚至住在牛羊圈,與牲畜共眠,“夏不擋風雨、冬不抵嚴寒”。安居樂業,無居何安?民主改革及自治區成立後,在解放軍和人民政府的幫助下,翻身農奴蓋起了第一批住房。那時人們載歌載舞,徹夜歡慶。改革開放後,政府又幫助農牧民蓋起了第二批住房,那時人們由衷稱讚黨的改革開放政策。

  時代在發展,舊有的住房又出現了抗震差、面積小、生活設施不配套等系列問題。從2006年起,西藏實施了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扶貧搬遷和“興邊富民”安居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點、援藏幫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農牧民群眾建房成本。從普通農牧民家庭到絕對貧困戶,補助標準從1萬元到2.5萬元不等。安居工程堅持“宜改則改,宜建則建,宜遷則遷”的原則,尊重農牧民群眾的自願選擇和生活習慣,以最大限度改善農牧民的居住條件。

  “以前我家住土坯房,因為享受了國家的安居工程補貼,才建起了現在的房子。” 拉薩市當雄縣寧中鄉曲才村居民巴魯説。他家的安居房為二層磚混結構,總面積260平米左右。巴魯建房時還趕上了青藏鐵路公路沿線提升改造的特殊補貼政策,他家的房子造價30多萬元,共用受政府補貼13萬元。據介紹,曲才村82戶居民中,目前有94%都住進了安居房。這兩年的新增戶,也將逐步納入到安居工程當中。

  針對西藏地震災害頻發、農牧區民房抗震設防能力較弱等實際,西藏還投資20億元對全區農房實施抗震加固和設防,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以石木結構為基礎,採取木板加芯、鋼筋、毛石混凝土等結構,設置構造柱和圈梁等措施,增強農牧區民房的抗震能力。牧民新建安居房享受國家、自治區、拉薩市三級補貼,安置統一建設衛生院和學校,方便牧民就醫、孩子教育等。

  與修建住房相配套的就是“八到農家”工程,即水、電、路、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到農家。

  走進山南地區瓊結縣下水鄉措傑村,村民們不僅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還在房前屋後種上了花草樹木。家家戶戶安裝的水龍頭,直通鍋邊灶臺。這幾年,措傑村裏不僅建起了廣場、硬化了水泥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還對垃圾污水進行了收集與處理,使整個村莊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村民阿旺熱木説:“過去只在電影電視裏看到外國的農村那樣好,特別羨慕,沒想到短短幾年裏,我們也達到了那種水準,要是那些去世的老人們能看到今天的情況,該有多好啊!。”

  據了解,“八到農家”有效地改善了西藏農牧區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解決了7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了農牧民的飲水安全全覆蓋;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全區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6.35萬公里,99.7%的鄉鎮和99.14%的建制村通公路,55.13%的鄉鎮實現暢通。據悉,該工程在一些偏遠地區仍在加大力度實施。

  舊的生活習慣和觀念正在改變

  居住環境的改善,使得農牧民群眾的衛生、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

  記者在林芝採訪時看到,很多老百姓的家裏不僅乾淨整潔,還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讓農牧區群眾洗澡不便成為歷史。同時,還用上了消毒櫃、消毒液等現代衛生用品。在朗縣,幾乎家家都用上了沖水廁所,每個村都有下水道與化糞池等,最後都達到了安全衛生處理標準。

  僜人俗稱“僜巴”,在中國境內有1000多人,分佈在西藏林芝察隅縣上、下察隅鎮的9個村莊。僜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屬藏漢語系藏緬語族,但沒有文字。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僜人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原始狀態。自從住上新居後,僜人新村村委會主任夏電夏對村民的變化深有感觸,“過去僜人習慣比誰家宰的牛多,比誰家的老婆多,而現在則比誰家的房子裝修得好,比誰家置的傢具和電器多,比誰家子女懂的科學文化多。”同樣,山南錯那縣勒布溝勒鄉的村民古如説,“以前我們門巴男人的生活就是打獵、喝酒,現在住上了新房,有忙不完的活計,酗酒的人也少了,荒廢時間的人少了,勤勞致富的人多了。”

  在過去,狗多狗惡仿佛是西藏的一大地方特色。但在林芝的很多村莊卻很少見到狗,就連雞也不多了。問起原因,當地一幹部説,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推進,狗看家護院的功能已經喪失,若喂狗還要花費許多錢財與工夫,鄰里串門也不方便。而雞鴨也都在村裏規模化養殖了。

  “以前大家在家裏養牛養羊,人畜混居。雨天污水四溢,晴天蒼蠅、牛虻滿天飛。院子裏遍地都是雞屎羊糞,簡直是臭氣熏天。做飯也是,劈柴火、燒牛糞,生火的時候煙氣熏得人眼睛都睜不開。”西藏日喀則市綜夏村村民普珍説起以前不覺緊了緊鼻子。“現在人畜分開,牛羊有專門的養殖戶集中飼養。做飯也用上了沼氣,方便清潔,家裏的空氣很清新,待著心裏就舒服,過年過節來的客人也多了。”説起“八到農家”工程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普珍眉開眼笑。

  家家庭院綠,綠色染萬家。走進拉薩市城關區奪底鄉二村村民達瓦一家,只見格桑花、梔子花、海棠等各色的鮮花盛開,爬山虎攀援的屋檐下,一對杜鵑鸚鵡在籠中歡快地鳴唱。院中用石子嵌築的小水池內,幾條金魚游來游去。“以前吃水不方便,養點花一不注意就被牛羊毀了。現在自來水進屋,牛羊歸圈,可以安心的種花養花了。”達瓦笑著説。記者觀察,拉薩的花市一年四季都很火,愛美的西藏人把伺弄花草變成了休閒與時尚。

  借助於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農牧民的思想觀念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對林芝更章門巴民族鄉的多旦一家而言,廣播電視“村村通”徹底改變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原來致富的方式不僅僅是種地放牧,還有很多很多。”多旦感慨地説。廣播電視不僅豐富了農牧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學到了知識、走向了文明。從未出過遠門的女孩子有了到城裏找工作的膽量,娃娃們為了“長大看世界”,讀書的興趣濃了,小夥子們想到新的天地開闢自己的事業……

  “上網便知天下事,網上不但能購物,還能銷售我們縣的特色産品,網際網路讓我的世界更加寬廣和精彩。”阿裏措勤縣的阿旺説。截至目前,西藏網際網路用戶總數達217萬戶,西藏廣大農牧民搭上資訊化快車道,全區逾七成百姓使用網際網路,農牧區移動網際網路覆蓋率超過了65%,牧民騎在馬背上上網。

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卓嘎一家,院落乾淨整潔,鮮花怒放,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圖為卓嘎正在澆花。青陽多旦 攝

  拉薩市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卓嘎一家,院落乾淨整潔,鮮花怒放,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圖為卓嘎正在澆花。青陽多旦 攝

搬遷新居後的喜事告訴遠方親友。丹多 攝

  搬遷新居後的喜事告訴遠方親友。丹多 攝

  勤勞致富 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住新房、住好房,是西藏老百姓多年來的一個願望,如今,這個願望實現了,他們把目光轉向未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家致富上。

  依託安居新房,位於318國道上的林芝農牧民,轉變了以往只向林田要收成的思維模式,逐漸開辦起家庭旅館,吃上了香甜可口的旅遊飯。在魯朗鎮扎西崗村,白瑪家庭旅館搭乘安居工程的春風,于2008年建成運營,到現在每年平均有3000人入駐,年收入有20多萬元。“現在村裏有66戶人家,其中有60戶開辦了家庭旅館。去年,整個村子共接待遊客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多萬元。”旅館主人白瑪給記者介紹情況的同時,有預定床位的電話不斷打進。

  新房子不僅改善了物質生活,更激發了農牧民自力更生、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拉薩市柳梧新區居民丹巴修建安居房時,從銀行貸款5萬。搬進新房後,丹巴就開始琢磨怎樣能早點還清貸款,更快富起來。家離火車站這麼近,不如跑運輸。下定決心後,丹巴又通過政府的貼息貸款,買車讓兩個兒子跑起了運輸。“現在我們家有三輛車,兩輛車跑旅遊、一輛車跑運輸,平均下來每個月差不多能掙兩萬多塊錢。”丹巴的兒子洛桑赤列説。未來,丹巴的計劃是開個大餐廳。

  實施安居工程,個人創業迎來了春天,日喀則仲巴縣的雅迪群培和貢覺旦增倆兄弟成為縣裏首個“千萬富翁”。這對藏族兄弟根據當地工程所需,于2006年春從農行貸款5萬元,買車搞起沙石運輸,當年就還清貸款。嘗到甜頭的兄弟倆2008年又申貸20萬元,開始轉向藏式裝修和興建砂石廠。就這樣,在貸還之間,弟兄倆的生意越做越大,擁有了賓館、建築公司、砂石廠等,其固定資産總值現已超3000多萬元。

  安居工程也催生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2006年,山南洛扎縣次麥居委會抓住安居工程的建設機遇,成立了縣城第一家農牧民施工隊—頓珠農牧民施工隊。居委會主任旺堆兼任施工隊隊長,他説,“房子好壞關係到每家的幸福,一定要嚴把品質關!”這些年來,施工隊接手的工程,未出現一起品質事故。如今,這支有著42人的施工隊,憑藉良好的信譽和堅守,以及平均700多萬元的年收入、130多萬元的純利潤,成為當地響噹噹的勞務品牌。

  今年4月,國家投資1000多萬的“幸福鄉村美麗家園”項目在林芝市巴宜區永久村實施。給排水、強弱電進管入地,然後對村子進行整體環境美化。“住進了安居房,國家又投錢給我們美化家園,並由村委會負責材料和勞務安排,大家都幹勁十足。”村主任魯魯説,現在村裏有6座砂石廠,各類大型運輸車輛36台。村裏不僅靠家門口的工程致富,還辦起了民族手工藝加工廠和農家樂,並計劃下一步在公路附近用200畝地建汽車快修市場,搶奪這塊很有前景的蛋糕。

  採訪札記

  沒想到,一座座新的住房成為整個藏鄉變化的突破口,以點到面,縱深輻射。從藏北草原到雅礱河谷,從象雄故里到尼洋河畔,安居工程如春風喚起了沉睡高原的蓬勃生機。在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下,無法想像,住著石板房和土坯房的人民如何能與全國一起步入小康社會。

  住房的改善,恰逢其時。在新的形勢下,西藏也面臨著傳統農牧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改善住房解決了廣大農牧民最大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有時間、有能力、也有條件走出相對封閉的雪域高原,走向全國,同外部更加現代發達的社會相融合,到新的環境中去發展開拓。與之相應的是,現代文明的新風也浸染了高原的鄉村牧場,大量的發展機遇、就業機會等正好契合了闊步走來的創業者。

  安居樂業,正是今天西藏各族人民身上幸福與尊嚴的生動體現。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